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犯罪零成長還是吃案高成長?

馬在勤

長期以來,歷任治安大家長-內政部長對於警察有關之政策均偏好以立竿見影之方式加以制定,不論係基於在任期間無法久長,亦或台灣政治文化喜好炒短線之趨勢,均造成警察政策之制定有好大喜功之現象。至於民眾對治安之感受及警察同仁對政策行程及執行之討論,反而不是重要考量。加以警察政策之實際執行者面對部長的指示(尤其是外行、不可行之觀點)往往是馬屁文化,無法以專業角度說明而加以修正勸阻,甚而出現揣摩上意變本加厲之政策,受害的又是民眾及基層同仁。
「犯罪零成長」即是最典型的案例。前任余部長與警政高層昧於事實,一再以數據績效強逼基層作為治安成績單,使吃案、刑求層出不窮,造成民眾對警察根深蒂固的不良印象加劇,警察不被民眾信任已,警察同仁早已失去榮譽感及希望、自尊心,均為不爭事實。
蘇部長提到「我們必須認知「治安」的好壞,往往只是一種感覺,因為犯罪是無法完全消除的,反而是提昇民眾對警察維持治安的信任度,是比較實際的作法」。個人覺得這番話觀察入微。試問每位民眾,是否能明確指出距離住家最近的便利商店地理位置,試問深夜時分經過明亮之便利商店時是否有感受到熟悉親切感、安全感,答案明顯是肯定的。但大多數民眾卻無法明確指出自己住家附近之轄區派出所、警局之相關位置,甚至覺得沒有必要,根本不想知道那冷冰冰的單位。這即反映出警察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及觀感。現今最大的警察制度危機,即如何提昇民眾對於「警察維持治安的信任」而非治安高層的表面功績。這一點要推動改革是非常困難的,除了要有上述之體認外,更要認知這是需要長期推動的政策,無法一蹴即成。
改革是需要長期投入才能回收的
個人非常支持部長切入治安改善的角度,一為人民的感受,二為由下而上的政策形成。但也提出二點疑慮,首先人民的感受是長期累積而成,絕非媒體兩三篇因個案局部放大之報導即可代表,部長能否堅持默默投入長期才能回收的政策,有待觀察;其次,所謂由下而上形成的警察革新制度,所指「下」的程度,到達何種層級,警察的長期封閉造成其行政倫理及濃厚官僚文化甚於其他機關,要真正傾聽基層同仁的心聲已不容易,下層的意見能否直接上達而形成政策之參考,令人不敢期待。如果仍是由警政署長官,警大教授擬定政策,只是換湯不換藥。基本上,筆者認為部長對於治安的觀察,頗有見地,但執行起來是否能落實、持續,則拭目以待。(作者為律師、民間司改會執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