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以公共精神修補斷裂社會

何榮幸

又一次,陳水扁總統在五二○就職演說擘劃美好治國願景,展現在歷史留名的強烈企圖心;這一回,我期盼陳總統在第二屆任期努力發揚公共精神、積極修補斷裂社會,讓台灣社會在休養生息後浴火重生。
在面面俱到的周延考量中,阿扁總統再度取得「美方高度滿意、中共沒理由反對、在野黨很難挑剔」的大體評價,但這種評價本來就在各界預期之中,如果五二○演說達不到這種效果,扁政府第二任也沒什麼好期待了。
台灣社會不能再空轉
然而,就職演說文字鋪陳是一回事,未來四年實際施政是另一回事。在選後藍綠仍然緊繃對峙、社會依舊兩極分化的凝重氣氛中,阿扁總統能不能調整風格、扁政府能不能重新出發、朝野對立能不能出現轉機、台灣社會能不能不再空轉,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個大問號。
在社會同時充滿期待與疑慮中,陳總統於就職演說費心勾勒的兩岸關係、憲改工程、族群和解這三大面向,未來應該出現更務實與更具包容性的處理,並且釐清優先緩急。
兩岸關係在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複雜制約下,操之於人者太多、操之於己者太少;憲改工程雖回歸體制內國會修憲程序,但勢必在年底立委選後才可能啟動;因此就時間順序而言,族群和解其實是現階段扁政府最應全心處理、營造善意的要務,而這部份又與陳總統的個人風格有直接連動關係。
「拼選舉」凌駕一切
回顧過去四年,儘管扁政府在各領域點燃不少改革火把,但陳總統本人卻常被外界視為言行不一、立場反覆。尤有甚者,不少人認為陳總統多數時間只是「總統候選人」,眼中只有選舉、選票而缺乏改革決心與視野,更惶論實踐他常常掛在嘴邊的志工精神。
從現代公民社會的角度來觀察,這種被認為「拼選舉」凌駕一切的施政風格,正是政黨輪替後台灣政治文化仍然欠缺公共精神的表徵。國家領導人與各政黨沒有辦法樹立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穩定形象、社會各界則仍然停留在「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藍綠二分思維,這些都是台灣社會每逢選舉就被撕裂一次(不論是以省籍、族群或以愛不愛台灣為名)的重要結構性原因。
進一步而言,國家領導人與政府未能常常以公共利益為施政核心,其實只是國家機器最容易被看見的表相;整個社會公共精神的付之闕如(至少是殘缺薄弱),則更是政黨、政治人物可以將個人利益極大化的共犯溫床。整個社會若要注入公共精神,則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社會各角落皆無法置身其外。
因此,儘管年底立委選戰已逐漸形成「全面執政」(綠軍訴求)VS「有力制衡」(藍軍訴求)對峙之勢,但做為沒有連任壓力的國家領導人,從現在起剩下半年時間,陳總統有責任、義務盡最大努力調整個人風格,重新形塑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具有濃厚公共精神的嶄新形象,才能對社會發揮風行草偃效果,並引導朝野政黨設定選戰主軸、避免再度以族群等人為界線撕裂社會。
在此同時,扁政府的施政方向,也應避免選舉綁樁考量、強化公共思維,不論是在稅制公平、整頓金融、政府組織改造、社會安全體系、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媒體改革等各面向,皆應在兼顧改革理想與公平正義下落實公共精神,釐清資源分配優先順序。
媒體公共化
公共精神看似抽象,但在資源分配上卻非常具體。僅以媒體改革為例,學者研究指出,日本、西歐各國每年投注公共電視集團的預算,約為每位國民新台幣一千元(日本NHK、英國BBC的傑出表現因而有目共睹),南韓、新加坡則是每人二百至四百元,連公共電視起步較晚的美國也達每人一百元,反觀台灣卻只有每人五十元,這就是政府施政是否注入更多公共精神的相對性指標之一。
基於上述精神,新聞局目前提出的「台、華視官股捐贈公視基金會,未來由公視董事會統籌公視、台視、華視、客家電視台、宏觀衛視、原住民電視台營運,組成六家電視台公共媒體集團」公共化方向,即是政府施政落實公共精神、避免無線電波公共財淪為財團化的進步性作法,值得各界予以肯定支持。
而在明年初可望展開的憲改工程,各政黨也有責任、義務為台灣政治文化注入公共精神。過去六次修憲經驗已經充分顯示,如果朝野政黨依舊停留在以黨派利益為依歸的自利思維,則扁政府第二屆任內的憲改工程不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反將再度步上「鋸箭式」殘缺修憲後塵,其造成的動盪與後遺症絕非社會之福。
至於台灣社會若不想繼續陷入內耗與空轉,除了寄望扁政府施政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各界更應在深切反思後建立「只問是非,不問立場」的現代公民社會基本原則。
公共精神雖非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卻是建立現代公民社會的重要基礎;唯有逐漸滲入公共精神,台灣社會才能一步步走向健全成熟之路,也才不會每逢選舉就被撕裂一次。(作者為中國時報政治組副主任兼主筆,民間司改會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