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自主性NGO推動民主深化

簡錫堦

20年前,台灣黨外運動團體展開了所謂的運動路線之爭。一條路線主張應投入政治參選贏取更多公職以進行體制內的改革;另一條路線則主張應組織人民,以草根群眾運動的方式來進行體制外的改革。經過一段時間的辯論,最後是群眾路線贏得了黨外支持者的認同,而成為當時運動的主流。經由群眾運動累積的能量,才使得台灣民主化工程得以逐一實現:從突破黨禁成立民進黨,解除戒嚴,新國家運動的台獨言論解放,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一直到政黨輪替。台灣社會初步的民主化階段在群眾路線的進行下得以快速的完成。
群眾路線更具有「人」的特質
群眾路線的抉擇,促使許多懷抱理想的青年投入不同領域的社會運動,例如:婦女、工運、人權、環保、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司法改革、老人、性別等,如雨後春筍般在每一個階段中冒出。藉由社會運動持續的邁進,使台灣的民主化更具內涵,這是因為社會運動遠比政治運動更具有「人」的特質,扮演著追求「公平正義」社會的理想價值。
至於在社運團體與政黨的關係方面,由於當年國民黨的威權統治,黨政不分,圖利特權,黑金橫行,與社運團體的理念大相逕庭,也因為大多社會運動團體與在野的民進黨理念較契合,因此,從社會動員支持民進黨,期望政黨輪替,因而成為社運與政治合作的目標。
2000年政黨輪替,這是社運為台灣民主化做出的貢獻之一,社會團體不會後悔與民進黨合作,我想當時的聯合放在歷史的光譜上來看是正確且重要的。然而許多社運幹部因為被民進黨吸納入行政系統或擔任政務官職務,使得社運團體人才大量失血,而新進幹部青黃不接,運動實力已大為削弱。另一方面又因為過去與民進黨的合作關係,社運團體在現階段大多尚未仍脫離「政黨情結」的牽絆,所以對於做為執政者的民進黨所應具備的監督、批判力竟也大大消萎。
然而,身為NGO的運動團體本身若沒有自主性,一昧自願沾染政黨的色彩,甚至成為政黨的背書或打手,寧為政黨邊陲、尾巴,那麼這樣的社運團體必定讓社會以有色眼光相看,被視為某個特定立場的維護者,而喪失了具有是非判斷能力、尋求公眾利益的角色的說服力。這樣的社運團體,不可能在理念上影響社會大眾。
NGO的社運團體所以可貴,在於它可以扮演「中道」、「是非」、「公義」、「和平」的角色。目前的全球化進程突顯、加速了貧富不均的現象,擴大了國與國間權力的落差,尚且區域衝突的防禦,及兩岸和平的維護與促進,這些小至社區大至國際間的矛盾與問題,NGO在此中都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台灣的NGO自甘成為政黨附庸,不僅對內無法取得人民的信任,對外更讓他國NGO看不起而無法進行合作。
自主化是現階段社運團體脫殼蛻變,當下的挑戰。只有成為自主的社運團體,進行理念價值的落實,才不會有包袱、箝制,才可能開拓新方向及運動議題,以從事群眾的價值觀反省的運動,如此台灣第二階段的民主深化才可能在完備的情況下儘早達陣。(作者為泛紫聯盟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