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人民不關心 司法難有成

羅秉成律師

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參加成員名單才一公布,就有人開始著手爲這次會議寫祭文了。先是檢改會不滿選角不公憤而退出所籌備會議,宣稱要另辦民間司改會議對擂。再來台灣高等法院召集所署法院舉行「北區司法改革意見座談會」,本想博諮眾議,不料與會一、二審法官集體開火,猛烈抨擊司法院做了最壞的示範,組投票部隊搞官派代表,結合民間利益團體「假全國司改會議之名,行清算司法之實」。戲還沒開演,台下就以箭張弩拔,煙消瀰漫,眞不曉得這些角兒正式開鑼後,該怎麼樣才好?
全國司法改革會議是不該淪爲競技場,法官、檢察官或律師間的關係,並不是在不同跑道上競速的選手。這道理很淺顯,因為司法改革不是比賽輸赢,司法改革的路途上就算眞有終點,也沒有辦法說誰先抵達芒麄誰就贏了這場司法改革的大賽。大家都肚明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儘管還沒正式召開,但議題及結論已呼之欲出了。更露骨的說,誰能決定籌備委員,等於就決定了議題及代表,而誰掌握了與會代表,就等於決丟了議題結論的走向。恐怕這才是各方努力三名額代表上斤斤計較的原因。尤其是對特定的高度爭議問題,如:司法院定位、刑事訴訟法是否改爲當事人進行主義的原則等等,如果不爭在前頭,恐怕會死在後頭。
這種「綁票」的危機意識,從本位的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我們關心的倒不在於與會代表是該票選或官派的對錯,而是在於與會代表不論其出身如何,是否眞能捐棄成見,心向人民。從成員名單分析,超過八成以上有法律專業背景。雖然司法改革的若干議題牽涉到法律專業知識,非有法律人參與難以竟功,但在配比上有必要高達八成以上嗎?這些法律人代表不同立場,又佔與會成員絕大多數,無怪乎有人形容這次的司法改革會議恐怕又是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再加上討論議題的高度艱難,越加拉大人民對司法的疏離感。不客氣的說,我們法律人要對現今司法弊端負大部分的責任,應該是最主要的被改革對象,卻在這場改革會議上自居多數,而所謂的社會賢達,才佔一成左右,這又如何能全面多元的表達人民對司法改革的心聲?難怪不滿一個月就要召開的司法改革會議,無法引起人民普遍的注意,或許大部分的人仍然認爲司法改革是你家的是,與我何千?我們是不是能避開「專業者」的死角,不要再重蹈只是一些學術的閉門造車的覆轍。是不是該先瞭解人民的口味,問問人民對菜單的意見,而不是抱持著看大師傅的驕傲,關著門瞎炒。否則就算做得出司法改革滿漢全席的大餐,恐怕人民也無福消受。如何透過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來廣泛引起討論,吸引人民的注目與關心、拉近距離,才是當務。
値得我們關切的是,這次全國司法改革會議要能達成若干結論已屬不易,如果菜單擬好了,但是沒有師傅配合或沒有人上菜,也是一場空。從名單上來看,除司法院、法務部及律師界的代表陣容時堪稱壯盛之外,其餘機關代表,如:立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等等,比例偏低,代表性有不足之虞。令人擔心所達成的會議結論,需要各機關配合執行時,又遭保留或翻案,形成空轉,又一次陷入無止境爭論的恐怖黑洞,吸納掉大家的改革能量與熱力。該如何徹底的落實會議結論,其難處不下於如何開好這次會議。
坦白說,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就算順利召開,圓滿落幕,也沒有人會天眞的認爲所有的司法改革問題能避其功於一役。這次的司法改革會議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我們雖然未敢高估會後將加速司法改革的腳程,但眞切期待與會的代表能夠將這些年來僵持的司法改革解套,推向一個新的里程。
(轉載自由時報8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