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種下一顆種子--NGO工作者看司改(二)

陳壎慈

2011年7月1日,天氣晴朗,遊覽車平順地駛在蔣渭水高速公路,朝向本年度司改會學生營隊活動地點──位於宜蘭縣五結鄉的慈林基金會。穿過雪山隧道,蘭陽平原美景盡收眼底,不用上班的周五,真好!遊覽車內鄰座是初次見面的夥伴,「你怎麼會想來參加這個活動?」似乎是眼下最應景且合宜的破冰話題,於是我們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她說她是師範大學在學學生,沒參加過司改會的活動,法律對她而言是個陌生的領域,參加本次營隊的動機是希望能增廣見聞。那我呢?大學法律系畢業4年,現職律師助理,參加司改會活動,嗯,記不得是第幾次了,怎麼會想來呢?「工作倦怠來充電的。」我笑著說,同時心裡打了個問號。
前一晚熬夜的結果,隨著遊覽車駛離筆直的高速公路轉進迷宮般的鄉間小徑,我的胃也隨之翻滾迷航,閉上眼,等待下一波暈眩來臨前,我又問了自己一次:「為什麼要來?早已不是學生,更遑論沒有暑假的忙碌上班族如我,究竟為什麼要來呢?」於是開始回想報名時的情境,真的是因為工作倦怠所以想換換口味嗎?倒好像也不是,多數時候工作雖然繁重,卻鮮少感到疲乏,縱算身體再累,心靈總是滿盈盈的收穫。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正因為從事法律實務工作,面對食古不化的司法官僚體系,無力感與日俱增,而於此同時,儘管不願意承認,但性格中的理想性卻也因為現實的消磨而不受控制,一滴一滴的流失,一正一負的能量消長堆疊出我難以排遣的焦慮,亟需高人指點或一記當頭棒喝。於是,幾乎是在看到講師名單的當下,我就決定要報名!至於課程內容是什麼,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我知道真正可貴的智慧,不管是用什麼容器包裝,都一樣耀眼奪目值得珍藏!

捍衛它,是你唯一的選擇
為期2天的課程,緊湊而豐富,知識的學習與心靈上的感動豐沛而充實。聽著講師們分享各自的經驗與感觸,或是詼諧或是激昂,許多是挫敗、惱人的經驗(改革之路難免如此......),但都不曾阻止他們繼續奮鬥的步伐,就如同慈林民主紀念館中為台灣民主奮鬥的前輩們不曾放棄一樣。營隊期間一堂討論冤案的課程,我私心希望為工作上的無力感尋求解答,於是舉手發問:「如何能在面對一次又一次判決或訴訟上的挫敗之後,堅持下去,繼續奮鬥?」那一堂課的講師之一是尤伯祥律師,他同時是蘇建和案、江國慶案、徐自強案、邱和順案的承辦律師,這麼一位「冤案纏身」的律師,應該是回應我疑問的最佳人選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尤律師說:「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我先是楞了一秒,但下個瞬間這個沒有答案的答案卻用最樸素但充滿能量的力道點醒了我:當你真心服膺於一個理念、一個價值時,不需要任何多餘的理由或動機,捍衛它,是你唯一的選擇。即便是寫心得的當下,這樣的體悟仍讓我內心激盪不已,相信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無力感將與我無緣。
另一堂令人印象深刻的課程是林義雄律師談非核家園與公投。在此之前雖曾聽聞許多有關林律師的事蹟,但多是在報章雜誌的政治版面,鮮少有機會親聞其風采,直到這次司改會營隊,聽林律師談民主、談法律、談核能電廠,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他對這塊土地的熱愛與對民主價值的堅定信念。反核四,一走就是十幾年;公投法,除去選舉時的炒作,鮮有人真正關心,林律師卻是不厭其煩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大家問題之所在。他選擇的是一條相對孤獨的路,寧可默默的走,堅持長遠的目標,也不願昧於政治潮流,做短視近利的政客。林律師借用愛因斯坦的話:「國家的命運,是取決於人民自身。」近乎嘮叨的提醒學員們要盡到公民的責任,除了投票之外更要監督政府,林律師還告訴我們,社會的進步往往是仰賴創造性的少數,而要改變社會,實現理想,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一堂課下來沒有太多的大道理,但台下的我卻聽的眼眶發熱,備受感動。
2天的營隊課程,講師們的授課內容、專業背景、工作領域或許不同,但不變的是他們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與理念的堅持及熱誠,而他們用這樣的熱誠與理想,在每個學員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儘管種子未必會發芽,發了芽也未必能茁壯成長,但哪怕只有那麼一丁點希望,都令人期待!感謝司改會的每一位伙伴及改革路上用心灌溉的前輩們,期待與你們並肩奮戰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