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問庭長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王時思執行長

庭長任期制自去年司法院推動以來一波三折,今年顯然成為庭長任期制能否如期落實的「決戰點」。而在政治意義上,庭長任期制的落實與否,似乎更重要的成為司法院翁院長上任後,能否突破司法院舊有勢力的阻撓,力破重圍實現改革的象徵起點。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是一個行政職務的「庭長任期制」卻成為「淘汰不適任庭長」的實質改革,甚至引伸為對適任法官與否問題的爭議。而相對應的,部分資深庭長也不甘示弱的聲請釋憲、上監察院、串連集結、要求歷史公斷,甚至揚言不其以生命相抗的原因;可以說是一場令所有對司法改革期待已久的人皆屏息以待的改革劇碼,期盼看到有一個「happy ending」。
在這樣的對陣中,我們除了對司法院終於能挺起腰桿貫徹政策感到萬分期待,但另一方面也對舊有司法文化保守的一面大開眼界。原因是來自這些老庭長們的「誠懇」與「真心真意」。
如果今天這些部分資深庭長們就是為了當庭長的名聲、地位,就是為了「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我們雖然可能不屑,但大概多少還能理解,畢竟權勢、地位、金錢是任何一個凡人都可能理所當然大聲疾呼的原因。但是我們看到的理由卻顯然非常「高尚」,從憲法的尊嚴到法制的尊嚴,表示是有「不得不的道理與苦衷」,一直到「以生命相殉甘之如飴」,種種悲情、壯烈的說詞,顯然是從容就義捨我其誰的氣魄。但是這樣義正辭嚴的結果卻讓旁觀的我們深深悲哀了起來。原來,他們真的以為自己如自己所說的一樣偉大,這才是今天他們能「無所畏懼泰然處之」的原因,原來司法的保守思想還停留在解嚴前的封建社會,認為種種國家所賦予的「尊榮」是不容挑戰、不容改變,能無視社會變遷民意趨向,簡單說,能抵擋民主法治的狂潮而被保留,甚至發揚光大。
是這樣的想法讓今天的老庭長失去了最後的尊嚴,是這樣陳腐封建的法官養成過程,造成他們竟然覺得「庭長」比「生命」更加可貴,覺得「司法老兵」就該永不凋謝。
除了同情,我們能給的不多。
在一項有五百多位法官、檢察官的問卷調查中,五成九的人甚至贊成廢除庭長,改採審判長制。面對這樣的結果,這些堅持抗拒的老庭長們情何以堪?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明白,在邁向民主法制的台灣,未來司法的尊榮將是來自每一次公平正義的審判,既不是國家所賦予的行政職位,更不是輕視生命價值所展現的壯烈;而封建的社會及其殘餘,將不可違逆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煙消雲散。真正害怕歷史公評的,正是這般眷戀遲遲的庭長們。
(中國時報199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