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理論與實務
林端
今年二月到六月,在民間司改會多位同仁鼎力相助的情形下,一門嶄新的課程「臺灣的司法改革:理論與實踐」在台灣大學校園裡誕生了。我們希望結合理論與實踐,針對臺灣司法改革作全面性的探討。畢竟司法是為了伸張社會正義,維護社會秩序而存在的,學院裡的法律社會學家,能夠有機會與長期投入司法實務與改革的多位傑出的法律人合作,大家集思廣益,將法律的實然與應然、實際的經驗事實與司法制度的改革,彼此作妥善的結合,實在深具意義。
這在台灣的大學校園是一個大膽創新的嘗試,也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討論的議題涵蓋的層面相當廣,除了前三週由我自己作課程的說明與理論的介紹外,第四週詹文凱律師談「法律人考選及養成」,第五週陳傳岳律師談「法官制度」,第六周羅秉成律師談「檢察官制度」,第七週顧立雄律師談「律師制度」,第八週尤伯祥律師談「警調犯罪偵察」,第九周林永頌律師談「當事人眼中的司法」,第十週鄭文龍師談「法律扶助」,第十一週張世興律師談「法治教育」,第十二週陳振東律師談「訴訟外的紛爭解決方式」,第十三週黃旭田律師談「法律文化與法律意識」,第十四週紀冠伶律師談「法律中的兩性關係」,第十五週廖福特教授談「法律與人權」,第十六週黃三榮律師談「司法改革的國際比較」。這樣子的授課陣容,使得修課的同學受益良多,也難怪他們會在期末的問卷由衷地道出他們的謝意。除此之外,我們授課的講義也相當豐富,除了司改會兩年前與澄社合作出版的民間司法改革研討會三本論文集是必備的課本之外,每週司法改革的議題,都會有三四十頁的現行法令與相關資料的提供,在助理的協助之下,每週送到講義股影印的東西創我歷年開課的最多紀錄,到了學期末,同學除了聆聽十幾個人的課程外,也獲得了堆積如山的講義。
課程進行的方式,我們是根據課程的需要,將同學分為若干組,各組同學事先閱讀該週的教材,上台作簡短20分鐘的報告,並提出兩三個可供討論的問題。同學報告後,由受邀的司改會老師主持後續的課程,老師們會先回答這兩三個問題,再講一個小時左右的心得,,而將最後一個多小時留給大家共同討論。整體來說,我們希望它是一個互動性的課程,不只是老師講學生聽而已,而是學生也能夠隨時提出問題參與討論,才能切中臺灣當前司法改革問題的要害。下課後,該組同學還會整理當天上課討論的紀錄,下一週將記錄要點發給同學。
選課的同學有共有三十多位,三分之一來自社會學系,三分之一來自法律學系,三分之一來自臺大其他科系。以禮拜一上午的選修課來說,已經相當難得。在學期末的問卷裡,不少同學也將自己的資料留了下來,希望繼續與民間司改會保持聯絡。這些同學很可能就是推動司法改革的新種子,透過他們未來可能的熱心參與,我們希望能夠一棒傳一棒地把司法改革的火種傳遞下去。
嚴格說來,這門課可以改進的地方仍多,我們在課程後的檢討裡,有考慮到在議題上,未來一學期的課程不再包山包海,而可能只涉及特定的一組議題,比方說:「司法改革與社會弱勢團體」(婦女、身心障礙者、青少年與原住民等等)或「司法改革與法律人」等等;還有在同學的實習經驗(如法庭觀察)上,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中長期來說,我們希望未來這樣的課程,不但可以繼續在臺大開設下去,如果可能的話,也希望在其他的大學裡面進一步推廣,讓臺灣司法改革的香火,能夠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