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公民意識與人本教育~由法國高中畢業會考作文題目談起

吳志光

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而孤獨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懲罰。」、「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以及「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絕對不要懷疑,這是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功能上相當於我國的大學聯考)文科的三個作文題目(應考者任選一個)。

經濟科呢?考的分別是:「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理?」、「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以及「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題: 輿論在瞭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象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學生「似乎」人文素養較差,但作文題目如下:「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以及「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共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很難想像國內的高中生(甚至大學生)要如何「應付」以上的作文題目?而「胡適曾說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試論述這句話在台灣的時代意義」,這樣的作文題目是否也可以用來考我們的高中生呢?

近年以「多元入學法案」為主軸的教育改革,不但沒有減輕原本的升學壓力,反而使得一些與「升學」評量無關的科目更加邊緣化。在公民意識與知識脫節的情形下,公民教育長年來淪為形式化與空洞化。而事實上,公民意識的培養是跨學科領域的教育方式,也是人本教育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師資本身是否足以擔當培養公民意識及人本教育的重任?面對上述的作文題目,他們是否有能力向學生們解說及進一步評量呢?

有感於師資培育的重要,我曾經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兼過課的中央大學教育學程的學生們,其部分內容如下,也可以作為這篇短文的結語:「我曾在德國留學六年,學的雖非教育,但卻十分深刻地感受到不同教育模式下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尤其是培養學生對人文的關懷與生命的尊重,獨立與多元化思考的能力,這些往往是國內傳統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所欠缺與忽視的。我常感慨台灣建構一個現代化公民社會最大的障礙在於教育體系無法培養現代化的公民意識,因為在升學主義之下,那既無法『量化』,更無法成為考試科目。而事實上,那是一種透過人本教育所建構的意識,自然無法評量,也無須評量,因為公民意識的實踐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而非考試的標準答案中。而教育的最大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本身不僅是一件愉快的事,也是一種人生的處世之道,更要透過『學習』去探索及肯定自我的價值,而非把『學習』本身窄化到知識的傳播與繼受。」(作者為輔大法律系專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