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蘇案志工人物素描 — 夫妻聯袂同行當志工

黃雅玲

前言:2010年11月12日蘇案再更二審的無罪判決,在2011年4月21日被最高法院用難以令人信服的理由駁回。使得蘇案平反大隊成員再度集結,於再更三審開庭之前5月28日召開志工大會,向所有關心蘇案的朋友們,說明後續的救援行動與策略,以及目前建和三人的生活與現狀。

5月28日蘇案志工大會的現場,有一對中年夫妻聯袂出席,這是在志工活動中,難得一見的畫面,由於覺得那位太太有點面熟,特別注意了一下。原來我曾經與那位太太(陳慧芳)一起當過志工;去年11月再更二審宣判前,師大夜市的發明信片活動。雖然是慧芳生平第一次在街頭發傳單,不過認真投入的她還是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的志工大會活動,再度看到慧芳,並且與先生共同參與,更加覺得應該好好的認識他們。
以下是採訪慧芳夫婦參與蘇案的心路歷程整理:問:請教一下兩位的姓名、年齡與工作。
陳:陳慧芳49歲,在貿易公司任職;周添延52歲,汽車零件製造商。
問:請問一下兩位是如何開始參與「蘇建和案」?
陳:我們是在民國88、89年(詳細時間記不清楚),
看到公共電視在播放『島國殺人記事1』紀錄片,才開始關注這個案件。那時候看到李相助法官、崔紀鎮檢察官在接受採訪時,所呈現的顢頇、傲慢態度,覺得很火大;還有那一群高等法院法官開記者會,對於辯護律師要求法官說明判有罪的證據,大言不慚說:「我們都是拿第一名畢業的,怎麼會判錯呢?!」也讓人覺得無法接受。
看到建和在敘述被刑求的過程,覺得這個年輕人的遭遇很令人心疼與難過,而且他自己都被搞的這麼慘了,還能對拖他們下水的關鍵人物王文忠說:「我知道你也是被刑求,才講我們也有參與,所以我會原諒你......。」
問:可是就算知道蘇案且關心案件的發展,但是能夠像你們這樣,願意用工作之餘的時間,特地來參與可就不容易了,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你們付出行動?
陳:其實我們覺得這樣做,也沒有什麼值得你採訪的(慧芳緬靦的笑著),但是如果真要說,應該是那種「看不下去」的心情。我們夫妻倆是從來沒有上過法院的經驗,但是即便如此,還是可以理解建和他們被冤枉的心情。而且也因為認識他們才能體會那句名言「自由就像空氣,平常沒感覺,但是失去了才知道重要」(慧芳特別交代,這不是她說的,但是她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問:周大哥要不要也說一下,為什麼會跟太太一起來參與?
周:我太太是個很感性的人,一開始也是她帶著我看紀錄片,我看到這些法官開記者會的畫面,實在是太經典了,這竟然是在我們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也覺得很可笑與悲哀。所以後來,我只要有時間,我都會一起參與。
陳:還有還有,認識建和他們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生活雖然很平凡,但是相較之下真是太幸福了。
問:除了參與聲援活動之外,跟建和他們還有其他的互動嗎?
陳:在2003年第一次再審無罪宣判之後,因為那時候建和在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所以我就寫卡片給他,還打電話留言,希望幫他加油打氣。後來竟然接到建和的回電,我覺得很感動;之後我們就時常有聯絡,大家變成朋友之後,就更加能感同身受他們遭受司法不公平對待的委屈。
簡短訪談,卻能深深感受到慧芳夫婦的真摯與熱忱,事後慧芳也補充,雖然大部分時候,只能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參與聲援活動,不過一些重要的場合,是絕對不會錯過;例如,去年李昌鈺博士回台作證的開庭,她特地請假去旁聽,同時目前報名參加民間司改會的志工培訓,對於司法的問題,也有更多的了解。
此次最高法院用荒誕的理由發回再更二審的無罪判決,著實讓所有參與聲援的團體、志工大大的吃了一記悶棍,也讓原本開始計畫新生活的建和、秉郎、林勳三人又再次被打回原地動彈不得。但是從這次志工大會,看到我們社會上仍有這麼多「看不下去」的朋友們,一直默默地支持著建和三人;就是這股支持的力量,讓建和他們即使感到挫折、無奈,還是能夠繼續與「正義」比賽捉迷藏,直到正義也投降、現身的那一天。

後記:慧芳補充的手稿
建和三人無比的意志與堅強,令人不捨與心疼,也令人佩服。99年11月12日,宣判無罪之後,莊林勳在法院外面說了一句話:「希望我們的不幸,能換回大家的幸福。」聽了令人動容,建和三人真的是肉身活菩薩,比起他們的犧牲,我自己這一點點的付出,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6月15日我會請假,陪他們出庭,為他們加油,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夠一起參與,給他們支持、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