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學習思辨的智慧 —民主的基礎系列叢書之教學分享研討會紀實

編輯部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法治教育向下扎根 中心(下稱本中心)在2008年底與教育部國教司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一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 輔導諮詢小組共同舉辦「學習思辨的智慧一民主的基 礎系列叢書之教學分享研討會」,該次研討會邀請數 位國小及國中老師和與會者中分享其寶貴的教學經 驗,本中心特徵得講者之同意,將陸續整理出各場次 分享及與談之内容,提供各界參考,並同時向各位講 者致上誠摯的謝意!
【第一壩次】《兒童版》分享與討論 分享人:台北市北投國小林卲昀老師
行動從這裡開始
話說行動是從這裡開始的。有一首閩南語歌謠這麼 寫:「一年仔空空空,二年仔孫悟空,三年仔吐劍光,
四年仔愛膨風,五年仔上帝公,六年仔閻羅王」。「二 年仔孫悟空」正是我班級學生的組合型態。
我在低年級擔任教師已經有8個年頭。這個班級與 以往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非常的活潑、天真, 擁有好奇心;相對地,他們自我中心的意識也高,自 制力卻很低,暴力衝突行為一直不斷地發生。低年級 小朋友會發生的行為,譬如:偷竊、打群架或者教唆 同學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層出不窮。這種情況令我 十分困擾。
此外,今年我們班級教室的外面就是「溜冰 場」,由於學校人數較多,場地不夠使用,溜冰場早 已成為學校高年級學生用來打躲避球的處所,低年級 的活動空間相當有限,小朋友往往只能在旁邊觀望。 校地不是那麼大,這真是一個困難點,而學校要管理 也有其難處。低年級生在一旁觀看的過程中,可能會 無緣無故地因為高年級生打輸球而遭受到莫名的辱 罵,甚至把他們當成出氣的對象。曾經有一個小朋友 很好心地去幫忙撿球,球撿回來之後,只因給錯對 象,高年級的同學竟然拿了球,狠狠地砸了他好幾 下!這個問題也造成我們教師之間内部的困擾。我希 望,有一天他們升上高年級的時候,不要再把這些 「霸凌」的情況報復在低年級的學生身上。所以,就 暗自思考著,自己該如何去處理這種狀況。
我目前的身分是教學現場的教師,同時也在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進修,是一個研究生,我希望能在班上 實施一些課程來解決目前的情況。當然,解決問題的 方式可以很多元,我先匡定在一個「法治教育」的課 程,期待透過課程能訓練孩子的理性思維。因此展開 了我的行動。
教學前的思考
發現坊間的法律叢書其實不少,但專為兒童寫的 卻相當有限。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大概是「小執法故事」這套書,但書的内容比較偏重於刑罰的議題, 何況,它從民國87年之後就沒有再修正過,書中可 能欠缺與時俱進的概念與想法。有一天,我偶然發現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所建置的「法治教育資 訊網」,當我繼續嘹解網站中介紹的「民主的基礎系 列叢書」這套教材後,發現書中所談的並不侷限於法 治教育的範圍,它也教導孩子民主、人權與公平的概 念,於是引起我高度的關注。特別的是,這套書以 「故事」的方式呈現,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非 常喜歡聽故事,整體内容配合以圖文、繪本,很符合 低年級小朋友具體的需求;第二,我覺得書中的教學 方法以及思考工具,非常有系統、有步驟地去引導學 生該「如何思考」問題。我常在班上教導學生:「你 們在做事之前不應該那麼衝動」、「你們應該先想一 想」。可是,大多時候我這樣講是沒有用的,因為到 底該「怎麼想?」要「想什麼?」這是我們得去教他 們的能力,而不是大人嘴巴說說而已。這套書裡提供 了「該怎麼帶著孩子去思考」的做法,更重要的一 點,它還提供了教師指導手冊,這對於沒有法治教育 教學經驗的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工具。因此, 當下我就決定要用這套書作為主要的教學架構。
教學冒施對象與教學時間
教學實施的對象是我們班上的同學,一共有26位 小朋友,從96年的9月到97年的6月,每個禮拜利用一 節綜合活動領域的時間,實施了2個學期。我選擇綜合 活動時間來實施法治課程,是因為綜合活動領域比較 強調實踐、體驗,它有省思的觀念,跟法治課程的精 神比較相符。此外,它的4大主題軸之「社會參與」和 10項指定内涵的「學生自治活動」,以及6大議題的 「人權教育」,與法治教育課程的精神也相吻合。我 們學校的綜合活動課程並沒有購買課本,而是屬於自 編教材,在時間的調配與課程的規劃上,教師的自主 性比較高。利用綜合活動課程來上課,可以盡量避免 排擠到其他正式課程。
課程規劃與教學冒施 教學目標
我先在綜合活動課程中找到定位後,接著期盼透過 課程,加強學生在「權威」、「隱私」、「責任」、 「正義」這4個核心價値的認知能力;在態度方面,希 望能夠提升他們「遵守規則」、「尊重他人隱私」、 「勇於負責」與「公平解決紛爭」的法治態度。
主題安排與評量方式
上學期先實施「權威」與「隱私」,下學期則是 實施「責任」與「正義」2項主題。在評量方面,以形 成性評量為主(如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總結性評量為 輔,運用多元評量的方式,如觀察記錄、學習檔案評 量、口語評量等方式來實施。評量的人員除了我自己之 外,另外還由同儕之間互評或參酌家長的觀點等。
連結校本課程、重大議題以及相關繪本、生活案例來 進行教學
由於整個課程規劃的時間比較長,除了這套課程 外,我還自行加入了繪本與網站來補充,因為我教學 的對象是低年級的學生,因此採用的是繪本。
在綜合活動課程中,每當有相關議題,我就會盡 可能地將這些内容與法治課程做連結,像是連結「校 本課程」,或是融入「重大議題」等等。舉例來說, 課程有關「權威」的部分,我談到「家暴防治」的議 題,因為權威使用過度就可能會引起家暴。此外,「霸凌」的問題、「妨礙自由與恐嚇」這些事件都曾 經在我們班上發生過,所以我盡可能安排在「權威」 主題來談。
「隱私」的部分,我們閱讀了一本「晴天有時下 豬」的書,書中談到媽媽偷看孩子曰記的問題,我將它 緊扣隱私的議題來討論,也提到了刑法「妨害書信秘密 罪」的條文規定。另外一本「誰是第一名」則是在講一 個很會畫畫的小朋友,只要他看到不滿意的畫作,就會 擅自去修改。其實,隱私的背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 念一「尊重」,所以我就在這裡把「尊重」一起加進去 談。其他還包括「性侵害防治」的宣導等。
下學期談的是「責任」議題,「花婆婆」一書是 討論關懷環境的責任,因此我就把「環境教育」與這 本書相互結合。當時,生活課程也提到養寵物的責 任,我就適時地補充了「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 這本書剛好是班上說故事比賽的主題,於是便一起拿 進來討論。我剛才也談到,班上曾經發生大小不同的 暴力衝突,甚至要動到家長出面協商,於是我也把傷 害可能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觀念一起談進去。
在「正義」的部分,有一本「南瓜湯」,它談到 小朋友心中往往很想追求公平、主張公平,但是,他
們所謂的「公平」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由自我 的觀點去認定的公平,這可能不是真正的公平。因 此,我們試著從南瓜湯這本書去討論真正的公平是什 麼?其他還有「上面和下面」這本繪本,内容講述大 熊與野兔之間訂立一個耕作的契約,在耕作之前的約 定與耕作之後的分配,好像出現一些認知上的落差, 經由故事發展的過程去討論到底「怎麼才公平」?另 外,還有一本「不是我的錯」。
這些書並不是一口氣就規劃完成的,有時候在教 學過程中,剛好學校採購新書,我就陸陸續續補充。 另外,在每個議題上我也搭配了生活的案例,這些案 例的來源可能是報紙、專欄,或是國語曰報的少年法 律專刊,如果有恰當的、適合小朋友年齡的,我就會 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討論。其他還包括幼福出版社的 「品德法律小叮噹」,這是一套CD,劇情設計主要是 由大雄與小叮噹等幾個角色所遇到的一些情境問題, 與法律條文相結合。原先想播給同學們聽,讓全班去 討論,後來發現時間有限,最後我只好在中午用餐時 間播放。至於時報出版的「漫畫兒童法律街」,它是 以漫畫的形式呈現,小朋友很容易懂,孩子們很喜歡 這套書,在班上的迴響程度還蠻高的。在書籍之外, 每當校内發生一些問題,我也會隨時作為課堂上的補 充,與小朋友們討論。(見附表)
冒施時間 單元主題 主要教材一 民主基礎系列 校本課程 重大議題 融入 補充繪本或案例
96學年度上學期 權威 泡泡伯與菲菲一 「認識權威」 無 家暴防治 校園霸凌 妨害自由案例 恐嚇案例
隱私 小魚潔西一 「認識隱私」 晴天有時下豬 誰是第一名 性侵害防治 妨害書信秘密罪
96學年度下學期 責任 動物管理員一 「認識責任」 花婆婆 環境教育 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 傷害案例 損害賠償案例
正義 熊熊家族一 「認識正義」 南瓜湯 性別平等 教育 上面和下面 不是我的錯
教學流程=冒施前測 進入教學=冒施後測及日常生活觀察
每個主題教學前,我會預先設計1到2張的學習 單,然後在每個主題的第一堂課發給學生們試著寫寫 看,以便嘹解他們在這個主題已經具備的程度,接著 才開始實施教學活動。對於他們比較清楚的概念,我 可能快速的帶過去,比較不清楚的地方,我會試著花 比較多的時間談。課程結束後,我再用同一份學習單 測試,了解同學們經由上課實際吸收、理解的程度究 竟如何?另外,我平常會做一些觀察記錄,確認他們 是不是真的把課堂上教授的這些觀念應用在日常生活 上。當然,並不是上了法治課程,班上的違規情況就 會立即改善,還是有一些不同的狀況出現。每當突發 狀況發生,我就會把問題提出來討論。
運用的教學策略
我主要的教學策略是:故事教學、講述、提問、 討論等,尤其最常使用「討論」與「提問」。低年級 小朋友的討論能力並沒有那麼強,尤其是課程剛開始 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討論不下去的狀況,這個時候, 我就必須要在國語課特別教導他們有關如何參與討論 的能力。經由這個過程,我發現教師本身提問的能力 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自己必須再充實的地方。至於 「價値澄清」、「角色扮演」與「影片欣賞」這些策 略則是偶爾才會運用。
教學情堤(座位、教室佈置)配合課程進行而調整
為了配合課程所需,我嘗試將班級座位改成小組 的模式。以往,為了便於控管班級秩序和常規,班上 的座位大都是採取直排行列式的,然而,為了法治課 程討論的便利性,讓孩子之間存在一種自然的互動, 所以我就將班級座位長期性的改成小組模式。對我而 言,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因為我覺得若要讓孩子 之間習慣「討論」,平常就該讓他們具備這種氣氛。 剛開始或許不太適應,但久了之後,你會發現它的確 有存在的必要性。
在教室佈置上,我在佈告欄裡設置了一個法治教 育專欄。下學期階段,孩子們慢慢熟悉這些内容,我
就請他們去剪報,當他們在報紙上發現某些議題,可 能是跟「權威」比較有關,或者是跟「隱私」比較有 關的,我便請他們分類,請他們自己告訴我,為什麼 你覺得這跟「權威」有關?為什麼跟「正義」有關? 要他講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張貼在佈告欄裡。在圖書 角落,我也補充了一些法律書籍,但是由於時間有 限,不太可能每一本都拿來細談,所以就把這些書放 置於書架上,讓他們自由取閱。
教學過程面臨困堤時的因應方式
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碰到許多不同的困境,並學 著因應處理。
1.「運用生活冒例」來克服「翻譯名詞」的解釋
首先談到「運用生活實例來解決翻譯名詞的解 釋」。我教學時是照著「權威」、「隱私」、「責 任」、「正義」這4個主題去進行,並沒有調整先後順 序,但在第一個主題裡,我就遇到了一個大挑戰。譬如 「權威」(authority)這個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 真的是有點難度,我又該怎麼解釋「權力」(power) 與「權利」(rights)的差別?假如我一直強調名詞解 釋,不但自己感到有點挫折,學生們也聽不太懂,所以 我想那就直接進入故事教學好了,讓他們從故事内容去 體會,之後再舉一些實例來輔助。例如我說:班上選出 風紀股長,他在管理班級秩序的時候,有沒有這個「權 力」來管呢?小朋友可能就會說:「有啊!」老師就在 這個時候帶入:「對!風紀股長在管理班級秩序這件事 情上,是有『權威』的」。又譬如當我問:「老師可不 可以每天叫學生去家裡幫我煮飯,幫我拖地板呢?」他 們就會笑回答:「當然不行!」我就說:「對!老師的 職責是指導學生課業,但是如果老師叫你去我家幫我煮 飯、掃地,這可能就已經超越了老師的權威,這就是 「權威的逾越」了 !」之後又陸續出現一些名詞,例 如:「利益」、「代價」,這些詞語對於低年級的小 朋友來說,也是比較難;剛開始,我會先試著用「優 點」、「缺點」或者「好處」、「壞處」來替代,當我 講到好處的時候,再把「利益」這個詞連結在一起,等 到他們意會這樣的名詞以後,我再轉換到「利益」與 「代價」這些比較正確嚴謹的用語上面。
1. 「調整提罔次數與類型」並「加碼獎勵制度」以刺 激學生參與討論發表
其次,我們都知道,這套故事上到一個段落就必 須停下來討論,但孩子們很喜歡看故事,當中間一停 下來要討論,那種反彈的氣氛是很強烈的,他們會 說:「厚,又來了。」其實教學是有目的的,我們當 然不希望他完全沈醉在故事的情節,討論才是重點。 一開始我只是安撫,不太有效的時候,我會做「加碼 獎勵」的動作,教學活動中,我可能需要配合各種獎 勵,幫他們加很多分來刺激他們參與討論發表。為了 避免故事中斷太多次,我會刪減教學光碟中某些比較 偏向故事内容回顧的記憶性問題,把重點放在推理 性、批判性、開放性的問題與討論上。久而久之你會 發現,其實「加碼」是蠻有用的一種方式,學生為了 競爭得到獎勵,他們的反應已在不知不覺中從消極無 奈的「厚」,轉換成積極高昂的「YA」的語氣。
2. 「學習單減量」並「改變習寫方式」以提升學習興趣
「學習單減量」這個議題是談到我原本想要在每 一個單元多設計幾份學習單,但是我們也知道,孩子 們現在要寫的學習單太多了,國語、數學、生活…各 科都有,我感覺得出來,孩子們在寫這些東西時有反 彈的情緒。一開始,他們在課堂上無法完成,我便允 許他們將學習單帶回家寫,隔天回收的時候,我發現 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寫得洋洋灑灑的,但我知道那是 家長協助指導,並非學生自己真正的學習感受;另一 種是交回白卷或只寫出簡單幾句話,這個原因多半是 學生尚未吸收,加上安親班老師與家長不知道該怎麼 教孩子寫。尤其,第一個議題是「權威」,我想多數 家長與安親班老師並不清楚這些内容到底談的是什 麼?重新思考過後,我認為我比較期待看到孩子們真 實的學習面貌,因此,我先減少學習單的數量,然後 要求孩子們在課堂上完成,在搭配獎勵制度下,學生 寫完之後可以拿來跟老師換一些獎勵卡或獎品等等。 經過這樣的刺激,我發現他們寫的速度變得飛快,一 下子就可以完成。只要他把想表達的内容寫出來就可 以,我並不堅持一定要寫得多麼完美,只要能提出自 己的想法,我都可以接受。
「改變習寫的方式」是指隨著不同的主題,我會 補充不同案例加以討論。討論之前,我先把案例寫在 學習單,然後發給每一組,要他們把討論的意見寫下 來。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小組成員之間開始在「推 卸」這張學習單到底要由誰來寫?「換你了 !」、 「換你了 !」你會發現,小朋友們眇架的時間甚至多 過於討論的時間,結果一節課短短數十分鐘很快就過 去了,呈現出來的結果卻很有限。我後來想到一個方 法,我們有數學課使用的小白板,於是我利用投影片 來呈現案例,請各組把他們的答案寫在小白板上,再 張貼到黑板上來呈現。很有趣的是,同樣都是寫答 案,但這次大家卻搶著要寫!就因為寫小白板比較好 玩,可以在那邊塗塗抹抹,所以解決了原先學生之間 相互推託的困擾。後來大概就是延續這樣的方式進行 案例討論,事後我再將學生討論的成果打成文字搞, 做成紀錄。起初,在「權威」主題他們寫出來的内容 比較少,小組討論出來的東西可能只有一行字;到了 「隱私」的時候,回饋就多一點;後來進行到「責 任」的部分,你會發現學生們拋出的想法越來越豐 富,這是班上呈現進步的狀況。
3. 隨機融入各科教學,並補充繪本、案例與影片
在教學的期間,如果發現有一些不錯的參考書 籍,我也會隨時進行補充。有一回我上法治教育網去 瀏覽,發現中心與國立教育資料館合作,將「小魚潔 西」拍成了影片,雖然這個故事在上學期已經上過, 不過我覺得那個影片拍得蠻好的,於是我利用早自習 播給孩子欣賞,再次回顧内容。此外,雖說下學期已 經進入「責任」的議題,但那段期間發生了香港藝人 陳冠希的私照風波,或許小孩子對於大人的世界還不 是那麼地清楚,但我會提醒他們,這個問題涉及侵犯 「隱私權」,利用這個議題,讓同學複習上學期所學 會的概念,再度讓他們去思考隱私的問題。
4. 師生共同制訂規則以應用學習
訂定規則可說是學習「自治」的開始,對低年級的 學生來說,大部分都是老師定規則,小朋友只要遵守 就對了。中、高年級生比較有機會由師生來共同制訂規 則,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樣的機會是比較少的。我認為既然我們上過這樣的課程,就應該要讓他們實際去 體驗。於是我拋出一個問題:掃地時間有15分鐘,依 照學校規定,掃地時間是不能玩的,因為每個掃除區域 的所有人都在忙,如果有人在玩,干擾大家進行掃除活 動,是可以派糾察隊去取締的。然而在掃除的工作安排 上,可能有些人要先掃完,才能換其他人拖地,於是, 他們常常不知道要怎麼安排這段「等待的期間」。有時 候大家覺得等待很無聊,就會開始拿掃把當關刀在那邊 打來打去,接著就會發生追逐、滑倒等事件,有的甚至 拿球起來玩,丟著丟著就砸破了玻璃。
我學習「泡泡國」在訂定規則的方式。一開始先 跟孩子們提到,可不可以請你們提出一些「對策」 或「建議」?這樣的規則要由誰來「監督」與「處 理」?我先進行問題的引導,再請各組去討論。討論 之後,小朋友會有許多天馬行空或者並不恰當的規則 出現,因此,我會請小朋友把他們剛才討論的内容寫 在黑板上,再逐項地去檢視。譬如說,有人說違反者 要跑操場300圈,我們可能就要回顧,一個好的規則 可能需要公平、清楚明白、可達到目的性、可以去執 行。透過引導去提示小朋友,規則到底可不可以這樣 訂?經過一個一個的詳細討論後,接下來他們達成的 共識可能是,去操場就不要玩,去那邊望遠凝視或是 自己在角落看書就好。
他們還決定,由於衛生股長已經有工作了,所以 這個工作是由副衛生股長來執行;違反的人正因為太 閒了,力氣太多,所以請他多掃2天。這個規則訂了以 後,雖然還是會發現違規的孩子,但他會比較願意接 受處罰,只要我說:「這是你們自己討論出來的。」 他就會乖乖去多掃2天。換做以前,老師要求違規的學 生去罰掃2天的話,他們是心不甘情不願地一邊掃地一 邊嘴巴唸唸有詞,現在他們對於遵守規則的意願,在 程度上則比以往來得較高一些。
6.及時回應家長的困惑
上這樣的課程,當然得事先和家長溝通。低年級 的班上常常會有一些安心媽媽來教室幫忙,某次一個 家長這樣跟我說:「林老師,我覺得你以前帶的班不
是這個樣子的,你現在這班真的很眇。」他就這麼坦 白地告訴我。其實我是可以嘹解的,以前班上是直排 直排的坐,上課秩序也規範得很嚴謹,他們可能會覺 得,安安靜靜的上課的才是一種學習。後來,我請家 長在旁邊觀察,我希望他們能看看同學的上課表現, 小朋友們並不一定都是在聊天,他們有時候是在相互 提出一些問題,或者分享已經有的一些經驗,這不是 在一個自然社會中應該要有的現象嗎?也就是說,並 非安靜的上課才是一種學習,因為表現上看似在上 課,實際上學生的心思很可能早已經飛到別的地方 去。經過我主動請家長在一旁觀察之後,家長就不再 有上述的反應。不過因為事後我沒有再繼續追問,所 以我也不清楚他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也就是說,在 實施課程的過程中,我會面臨到一些外在的壓力。
另外,也曾有一個家長向我反應:「林老師,我 覺得你上這個課程是蠻好的,不過是不是太『正向』 了一點?」我回答:「怎麼說?」他說他的小孩去上 才藝班的時候,旁邊坐了一個同學,他跟這個同學已 經認識很久了。有一天,同學忘了帶鉛筆想要跟他 借,他無論如何就是不借。他告訴這個同學:「準備 鉛筆是你的『責任』,這是你前一天就該準備好的, 要是沒有準備好,你現在就應該要『承擔責任』。」 接著,他還給了這個同學幾個建議:「第一、你媽媽 是老師,你現在可以去找你媽媽拿;第二、你還有螢 光筆,你可以選擇用螢光筆寫。」
家長知道這件事之後,覺得我的孩子怎麼會說出 這樣的話?我告訴家長:「往好的方面想,其實這個 孩子的邏輯思考很有層次,只是他可能只想到要提醒 同學應該事先準備文具這個部分而已。」對於孩子的 這種想法,我先採取接納的態度,但事後我與孩子溝 通,我告訴他們「互助」可能也是一種「責任」,你 得要從「利益」與「代價」這兩種不同的角度去考慮 看看,也許忘了帶鉛筆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但 是如果你現在不想幫他,那以後是不是也要承擔他可 能不願意幫你的風險呢?我不知道自己這樣講對不 對,只希望他們在運用這些概念的時候,應該要有更加周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