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新威權主義下的司改困境

編輯部

新威權主義下的司改困境

最近接二連三的事件再度凸顯了司法改革的迫切性,但也曝露了政治與司法之間的脆弱關係。司改之 所以長期遲滯不前,雖然司法院脫離不了責任,但司改的本質不是技術性的修修補補,而是高度政治性的 改革,同時涉及人權保障與院際權力劃分的調解,跟總統的職權與政治擔當高度相關。而馬政府在苗栗大 埔的農地徵收事件、以及中科第3、4期園區遭高等行政法院裁定停工事件上的表現,在在顯示這個政府是 一個為了大企業的圈地利益,為了地方政客的土地開發利益,可以濫用法律條文、不顧程序正義,甚至可 以曲解法院判決、不惜引發憲政危機的政府。這樣的政府,能有多大誠意推動司法改革?令人憂心。

這個政府是一個奇特的混合,它承襲了上任政府的新自由主義傾向,表現在政府職能自我限縮,以及 官商緊密結合的特徵上。本期特別報導中,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李丁讚分析:「…資本逐漸全球化,國家 為了強化資本的國際競爭力,於是對資本進行大量援助,其中包括建設大量的『園區』供資本家使用, 而產生所謂的『新圈地運動』。這是新自由主義全球擴張的一環…」;但另一方面,這個政府又帶有上任 政府所無的威權主義復辟傾向。從陳雲林來台引發大規模限制人民集會、言論自由;重啓死刑;對協助死 刑犯申請釋憲的人權律師採取法律追殺的動作;引用戒嚴時期遺留的「土地徵收條例」剝奪人民的財產權 (這是任何以「自由」為名的政府都不敢侵犯的聖域),都可清楚看到威權復辟的身影。無怪乎本會執行 長林峯正沉痛地指出:「強徵民地、執行死刑、偵辦人權律師,這些中國政府的惡劣行徑,正在台灣上 演。還等不及兩岸統一,難不成大家巳經住在中國了嗎?」

除了從大局著眼做出沉痛批判之外,本期仍有許多篇文章帶著專業、理性的精神對特定制度做出沉靜 的檢討。譬如,台北地院林孟皇法官建議,現行法官人事審議制度應引進外部力量進行監督;無獨有偶, 桃園地院錢建榮法官也為文探討現行法官人事制度的弊病,疾呼庭長續任及任期應建立合理制度規範。

本期非常特別的,是規劃了一個「被害人專題」。在廢除死刑的爭議中,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被害者 家屬一定支持死刑,也認為死刑就是對被害者家屬最好的正義補償,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謀殺案受害者家屬人權促進會」(MVFHR)此次難得拜訪韓國、曰本和台灣3個國家,分享自身 的受害及修復的經驗。廢死聯盟派出怕死特派員現場直擊,帶來令人動容的一手報導。這些受害者家屬的經 驗値得我們深思:反對死刑不代表原諒兇手;他們之所以反對死刑,是因為死刑是彌補受害者及其家屬最廉 價、也最褻瀆的方式;說到底,政府漠視受害者家屬的保護責任,把他們推向了贊成死刑作為唯一選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