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Wiki wiki!-集體書寫創作模式的新嘗試

劉靜怡

對於受傳統法學教育薰陶的法律人來說,書寫常是創作的開端,而創作則必須仰賴智慧財產權的法律保護,才能賦予創作者適當的經濟誘因,進而鼓勵更多的創作出現;至於集體書寫的創作模式,所涉及者通常則是其智慧財產權應該如何分配的問題。訴諸集體書寫所成的創作,倘若完全不訴諸經濟誘因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法律圖像。

然而,不可想像並不代表不可能出現,上述傳統法律思維,近年來在科技和法律相接軌的領域裡逐漸遭到挑戰,不少人轉而以「知識共享」的理念,來述說集體書寫和創作的另類可能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式課程」計畫,希望對全世界的教師、學生和自學者提供免費、可蒐尋的MIT教材,在全世界吸引了許多國家不同語言的志工加入自願免費教材內容翻譯的行列,Creative Commons(參見http://creativecommons/org)也以類似的方式吸引了全球各地支持開放共享的著作權授權理念者不斷加入,結盟成為iCommons,自願扮演推廣者的角色。這類訴諸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理想和精神,嘗試透過網路社群和網路技術的力量,讓更多人得以分享知識的集體合作模式,可能是高度仰賴智慧財產權法制為生者多少必須擔心的發展趨勢,但也可能是另一種新型態契約的出現契機,甚至創造知識累積、分享甚至創造獲利的新模式。

近來另一引人注目的新發展,是Creative Commons創始人Lawrence Lessig(現為Stanford大學法學院教授),決定以他在1999年出版的網路法律名著“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中譯本書名為《網路自由與法律》)一書做為實驗對象,利用所謂Wiki技術,邀請所有網友加入更新此書內容的行列,希望在2005年年底之前完成,交由原出版者出版該書第二版。這本暫時訂名為Code v/2的著作,版稅收入將全數捐給Creative Commons這一公益組織。

Lessig作為長期推廣知識共享觀念的美國公法學者,願意捐出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做為實驗品,固不太令人驚訝,其實驗結果,也令人期待。姑且不管此一實驗的結果是成是敗,我們更該細細思索的問題或許是:網路科技的發展,的確已經走到了「共同創作」(collaboration)模式成熟可行的時刻,在以wiki技術所建構起來的種種平台上(Lessig所選擇的是Jotspot這個平台),或許我們將看到的景象,是網路社群集體協力將內容和技術兩者都創作補充得更好更完善的結果。在如《維基百科》(Wikipedia) 這種以共同創作為預設環境的網站上,每個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這個聽起來有點瘋狂的創作想法,如何在wiki 「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 和「權限管理」(access control)等功能的輔助下,充分發揮人性本善的合作精神,並且克服人性中可能潛藏的惡念和破壞欲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也相當值得觀察。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wiki-wiki 在夏威夷語裡是「快」(quick)的意思。Wiki科技的確促成了既簡單又快速的集體書寫方式,也的確使得內容每分每秒都在成長的夢想得以成真,然而,面對這個有點另類的創作模式,妳(你),準備好敞開心胸迎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