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大法官,給個說法!

李茂生

本書是司改會與商周繼「正義的陰影」一書後聯手出擊的第二本有關我國司法現狀的書籍。比起只會讓人民對刑事司法感到失望的前書而言,本書或許可以說是透過一腳步一腳印的紀錄方式,表達出我國的司法與法律制度正逐步走出陰霾的實況,並給予人們無限的期待,企望台灣也可以創造出合乎理想的司法或法律制度。 同樣的組合出版了兩本性質上截然不同的書籍一事,看起來似乎有點矛盾,但假若深入理解本書的內容後,自然會發覺兩書仍有共通之處。此即本書中所選的十個釋憲聲請案例都是些司法或行政實務界中的萬年宿疾,當事人在積滿了怨恨又走投無路後,才死馬當活馬醫,走向最後的一條路─聲請釋憲。當然大法官們通常也不會做出非常明確的回答,因為終究對法律人而言,現存的法秩序的維持一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基本任務,所以十個故事中,大多都會留下一些令人不滿的餘韻。
或許我們可以認同本書「導讀」者所云:「司法皇后頭冠上的珍珠,不也就是這些沙粒般的小人物所淬鍊串成的嗎?」或者也可以贊同本書前言中的一句話:「希望透過個案的整理與深沈的反省,讓這些小人物於司法救濟歷程中所遭受的無奈與痛苦,能昇華為台灣邁向人權社會的前奏」。而這本書的用意之一或許就是想記錄下這些小人物的犧牲與奮戰過程,藉以緬懷他們烈士事蹟,讓我們往後可以清楚地回憶起人權保障軌跡上的血跡。但是如果我們因此而期待更多的小市民受到本書的鼓舞,並奮起效法,走上釋憲聲請一途,共同為保障人權而促使大法官去積極扮演憲法守護神的角色,則這種期待的背後是否可以指涉出我們還需要多少的沈痛與犧牲?
從民國七十四年第五屆大法官做出釋字第二○○號的釋憲文起,至今第六屆所為釋字第五五六號解釋止,釋憲文的數量早已超過了第一屆到第四屆所作釋憲文的總量,而且其出爐頻率是與日俱增。扣除一些由承審法官所為釋憲聲請的案例後,我們確實可以觀察到小市民對憲法人權保障機能於觀點上的轉變,人們似乎更加重視憲法上人權,也知道如何去積極尋求這些人權的保障。但換個觀點而言,我們也可以說再多的犧牲與努力,也敵不過顢頇的司法審判與行政實務,只不過既然已經走上這條不歸路,現在也只好繼續前進、繼續犧牲。
為何在經過十八年的釋憲鬥爭後,實務界仍舊無法體恤大法官用較為謹慎的用語所表達出來的憲法人權保障精神?為何實務界仍舊沒有能力去反省或甚至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這是看完這本書後的異類感觸。本書不僅是一個人權保障的奮戰記錄而已,對於從事實務的人們而言,也應該是個警鐘。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