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貼身採訪:採訪線上

編輯部

貼身採訪:
採訪線上 對話錄

編輯室旁白:本篇對話錄是記者採訪社會新聞線上記者(包括電子與平面媒體)之後的重整與再詮釋,雖然不免摻科打諢,卻也相當程度的描繪出社會新聞記者的真實面貌。基於新聞道德,怕透露出的精彩內幕影響其未來採訪工作,所以一律隱匿受訪人姓名,文中情節若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Q:跑「社會新聞」的領域包括哪些範圍?
A:社會新聞大約分為司法和警政兩方面。司法線記者主要的採訪單位是檢察和法院系統,而警政線記者則是跑警局採訪。
Q:一個社會線的記者如何取得「消息來源」?
A:平面媒體記者主要是靠翻看分局的移送書、筆錄,以及向警員詢問,來找尋犯罪新聞的線索;而人情新聞如家庭糾紛,就要到地方的派出所去打聽。電子媒體記者由於需要的是正在發生的新聞,所以不用和警察交往接觸,而是透過聽取消防隊的無線電通話,來得知現在什麼地方、什麼事件發生。
B:錯!錯!錯!我們電子媒體,也是一樣要平常就努力建立消息來源的關係,只是因為我們「管區」比較大,所以不能像你們一樣,每天泡在警察局裡閒磕牙,所以偶爾才要用無線電來「接」聽一下消息啦!
Q:怎麼才能和消息來源「建立關係」?
A:很多人覺得一定是花天酒地、投其所好才能搞好關係!這當然也是對的啦,但是更重要的是讓他感受到誠懇才有可能長久維持關係。最高境界就是和他們成為朋友!朋友之間當然更可以無話不談啦!
Q:除了警察之外還有其他的「線人」嗎?
A:消息來源其實還很多元,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查證消息,因此像里長伯啊、地方民防人員、葬儀社和媒體同業,都是記者的消息來源。
B:有時候警察局裡的工友、阿姨也是「臥底」呢!平常和他們建立起友誼,有時候警官朋友礙於壓力不敢透露的消息,他們反而可以「點醒」你去追問呢!
Q:剛剛提到翻看分局的移送書、筆錄等,可是那不是應該受偵查不公開的秘密保護嗎?警方會同意記者看嗎?還是要偷看?
A:由於筆錄是嫌疑人「坦承犯罪」的記錄,比較有故事性,所以是記者非常重要的新聞來源;至於偵查不公開的原則,因為只是模糊的原則,沒有什麼具體規範,所以警方並也沒有嚴格禁止。
B:說是偵查不公開,但講明了完全是看交情啦!有時候剛跑這條線的菜鳥,若剛好又不是什麼大報的記者,警官們還不太認識你,就可能有一段苦日子要熬囉!
Q:那第一現場的採訪呢?我們常看到記者比警察還要早到現場,那又是怎麼一回事?
A:其實記者沒那麼厲害,由於台灣有巡邏車的制度,所以能夠趕到第一現場的應該還是警察,那些能夠進入現場的記者,其實是警察放進去的。而且現在警方在刑案現場會設有三道警戒線,按規定,記者只能在第三道警戒線採訪,並不能長驅直入,不過當然還是有些記者有辦法進到第二道警戒線。不過老實說,就算進到第一道警戒線,對新聞內容也未必有多大的幫助,倒是可能會給警方辦案帶來不少困擾。
B:有時候案發現場很混亂,大家也搞不清楚誰是誰,這時候只要你打扮得「看起來具有警察的氣質」,然後緊跟著那些警察朋友旁邊走進去,大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進去啦!那時候查案都來不及了,誰有功夫跟你「驗明正身」啊!不過,當然我們還是要有職業道德,千萬不能妨礙辦案,給朋友製造困擾!
Q:在電視上還會常看到記者「審問」嫌疑人,警方怎麼面對這類要求,一向不禁止嗎?
A:其實記者能否翻閱移送書和筆錄,或者以警察的口吻詢問嫌疑人,甚至進入警戒線內採訪等等,這些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採訪技巧」,關鍵在於記者和警員的交情,如果交情不夠,就一切「依法辦理」,什麼都不行;而且也要尊重和警員的默契,行為不要「太過分」(例如翻動屍體),就沒人會干涉。
B:不過,現在也越來越嚴格了!因為警察朋友也有他們的長官會施加壓力。
Q:這樣聽起來,跑社會線的記者,真的是非常的辛苦呢?
A:有些有新聞良知的好記者,每天幾乎用掉除了睡覺之外所有的時間去跑新聞或經營新聞來源,最終莫不希望能夠跑出一條獨家,或者是震撼人心的新聞,這才不愧於記者這個職業吧!當然,也有些「厲害」記者,變成了大哥及警察的好朋友,和他們一起做生意,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B:不過,他們倒都有這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日夜顛倒,甚至「無眠無夜」的打拼工作。只不過一種是真正的在跑新聞,而另一種則是努力的花天酒地、搞好關係!
Q:你認為一個好的犯罪新聞報導該怎麼寫或者是該怎麼呈現呢?
A:像是不寫被害人的姓名,案件移送偵辦後,才寫出嫌疑人的姓名;不詳細描述案件情節或警方辦案手法,例如不報導死者如何自殺;只敘述簡單的事實而不加入個人的臆測,也不能代替警察宣佈破案;不能只報導警方的說法,而要持中並陳;在用詞也要注意,例如不寫嫌疑人「供稱」,而用「表示」,以免造成嫌疑人地位比較卑下的感覺……等等,都是基本可以避免太過主觀的書寫方式。
B:有時候真的很難取捨!因為如果畫面「太平淡」,編輯可能就不太愛用;但如果太腥羶有時候自己也會看不過去。不過,我們都會盡量去呈現正面的一面。
Q:關於我們常見的「重建現場」,或者受害者家屬追打嫌疑人的畫面又是怎麼一回事?
A:可能是電視台的SNG車太多吧!開玩笑的啦!
B:要有這樣的畫面或消息,一定是有人透露給我們的啊!到底是誰透露的,你們也應該知道。這樣的畫面,也不見得不好,可能會給社會大眾一些教化與警惕吧!
Q:你認為一個社會新聞工作者面對他的新聞,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
A: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如果報導的內容不是事實,一方面對社會沒有幫助,同時對當事人的影響卻很大,這種只追求感官刺激的作法就是不負責任;而這必須靠個人的判斷、自己來掌控,「因為這樣也可能會被人告!」
B:以我自己處理過的一則新聞為例,有一次曾報導過一則父親對自己女兒性騷擾的新聞,當時由於氣憤這個父親的行為,因此就在新聞中揭露了這個父親的名字;後來還好受到長官指正,因為雖然沒有提到受害人的姓名,但是提到她父親的名字,等於還是讓被害人曝光了。
Q:跑社會新聞線有什麼甘苦談?
A:曾經聽過有同事接到過黑道的恐嚇電話,要他和他老婆最近小心一點。「我的同事就呆在路邊半個小時,心裡一直在想自己該怎麼辦。」還有就是時間壓力造成新聞品質的粗糙。社會新聞隨時都在發生,而記者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報導出來,記者經常面臨只有兩百字的資料,卻必須寫出六百字的新聞壓力,所以才會出現記者灌水和「想像」、「推論」的「新聞」。
B:電子媒體記者的時間壓力更大,因此雖然很多電子媒體新聞工作者也不想拍攝那些畫面,但在趕時間交差,又沒有其他資訊的情況下,只得拍攝那些讓人詬病的畫面。
Q:主跑這一條線的新聞,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A:為了要和警察或是大哥們搞好關係,也為了要接近犯罪嫌疑人,我們大概都越來越有「江湖」味了!一定要讓這個圈子的人認同你,才會有機會!
B:所以不管你是某大學新聞系畢業,或這是擁有幾個博碩士學位,重點是站在警察旁邊看起來像警察、站在大哥旁邊看起來像出來混的,你就成功了!不過,還好不會有角色混亂的問題,反而練就了一副看什麼人就說甚麼話的本事!
Q:你認為除了線上記者之外,誰還應該為台灣今天社會新聞的亂象負責?
A:現在媒體中充斥著那麼多犯罪新聞,其實是媒體主管和編輯台的問題。管理階層應該和記者協調,逐漸改以分析案情的新聞型態取代目前的報導內容;特別在平面媒體,編輯有時不大了解記者的意思,所以處理新聞時會和記者的原意不同,但是記者能反應意見、與編輯溝通的管道卻很少。
Q:做為一個閱聽人,在提高媒體素質上,你有什麼建議?
A:建議可以投書到新聞評議會或媒體的民意論壇,最好還能直接向該媒體反應,比較會對媒體造成壓力;如果想發動群眾力量來抵制媒體,最重要的是要有組織,而不能散兵作戰。
B:至於媒體自律嘛!哈!哈!由於工作忙碌,媒體內部好像比較少自我監督,但其實長官應該要幫底下記者的新聞把關。
Q:你個人為什麼想跑社會新聞?
A:因為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社會。「社會新聞的『真實』,是讀書或從事其他工作看不到的」。而在跑線時,「有本事知道」、「有勇氣寫出來」、「有辦法讓它登出來」,還要「能保護自己」,這就是,一個好的社會新聞記者,需要具備的四要件。
(劉家凱、林欣怡、王時思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