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從我到我們」之公民教育

孫品超

這學期家長會很榮幸獲得主辦松山區公民與法治教育親職講座的機會,假本校教學資源中心,邀請到教育部課程與教學輔導團人權教育議題諮詢教師──蕭玉芬老師──主講「給下一代帶得走的能力—從《民主基礎系列》開始」。
當天與會者超過150位,有國小同學、教師會長、運動中心的婆婆媽媽、社區里民、律師、企業經營者及本校志工家長等,就是你能想像一個平常星期六早晨,在公車站往周遭看到最具代表性之群體樣本。自己非常感動於大家沒有階級長幼尊卑地位,和鄰座陌生的面孔自動圍成小組分享經驗,並熱烈討論著公民基本的能力──認識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每位全程參加講座的聽眾皆獲贈由民間司改會與五南出版社合作出版《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一套4本)。
這必須感謝輔導室蔡恆翠主任居間促成,志工團家長熱心的幫忙,還有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朱惠美、許珍珍和古億琪的事前籌劃和現場主持。當然更不可或缺的是國際扶輪3480地區第七分區各社,提供經費的大力協助,真是友情滿懷、收穫滿檔!向隅的人請不用徒呼負負,得趕緊去買一本2011年11月30日出刊的《天下》雜誌486期2011年教育特刊《從我到我們──公民教育》,從分糖果,到分析偷蘋果故事,教孩子了解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除了言教,更需要身教。
從「占領華爾街」看分配正義
就拿正義來說吧,12月16日出刊的美國《時代》雜誌以一名洛衫磯抗議婦女為封面,評選出的2011年「風雲人物」是這一年來在全球各地風起雲湧的抗議者(The Protester)。從突尼西亞一名水果攤販自焚開始,北非和中東的抗議者冒著被毆打和射殺的危險,推翻一個接一個獨裁者。在西方民主國家的馬德里、雅典、倫敦和紐約,抗議者為了本身與下一代前途走上街頭。從「阿拉伯之春」到雅典,從「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到莫斯科,各地的抗議者重塑了全球政治的面貌,並重新定義了人民力量。他們不分男女,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
他們有共同的信念,就是當政者藉不正義的政治制度、已腐化而無法運作的經濟體制,假民主體制照顧有權有勢的人,阻礙重大改革。這些抗議者落實了個人行動能造成集體、巨大改變的理念。他們已改變了歷史,也將繼續改變歷史。另外,根據耶魯法學院圖書館發表的年度《耶魯名言選集》,「占領華爾街」抗爭活動中喊得震天軋響的口號「我們代表99%(We are the 99 percent)」,是美國本年度最能夠反映此時社會氣氛的名言,控訴著國家財富分配不均不正義,大企業貪婪,讓社經資源盡落入1%富人菁英的口袋。
人人「應該得到多少」、「為什麼」
然後我祇是想著,大家在台灣這樣美麗和諧的寶島,在選舉嘈雜喧囂結束後,藍綠橘黃諸神退位,不再理盲濫情狗吠火車,也許醫院院長為了採購器材索賄,或者中小學校長貪圖營養午餐回扣,不管品格的堡壘是否正在崩塌,我們畢竟仍要面對兒女討論公民四大基本能力。但又該如何下筆寫老師課堂發的「分配正義小組討論學習單」:要分配的是哪一種利益或負擔?分配的對象有哪些人?等待分配的這些人在需求、能力、應得與否三項條件上,有哪些相似或相異的地方?決定誰該得到利益或負擔時,該考量哪些相似或相異的地方?在考量你認為重要的所有事項之後,怎樣分配利益或負擔才算公平?
「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之事物:所得、財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合乎正道,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的棘手處卻在『應該得到多少』還有『為什麼』。」哈佛政治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新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如是說,這堂課在哈佛課程目錄上的全名是「Moral Reasoning 22: JUSTICE」。(哈佛正義課網站:www.justiceharvard.org)
他說,「這些問題牽涉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方式,也涉及法律的功能為何,社會該如何組成。這些是涉及正義公理的問題。要回答問題,就必須探索正義公理的意義。其實任何公共議題正反雙方的主張都圍繞三種理念:增進福祉、尊重自由、提升美德。每一出發點都指向正義思考的不同角度。」也就是說引導我們進入通往正義大道的三條途徑:功利、自由、社群主義。作者本身參與後者運動,強調美德良善的不可或缺及必要性,進而逐步重建公民意識、公民生活。從我到我們之公民正義教育正可以此三個標準──福祉、自由、美德──出發,重新省思個人及社會中涉及正義公理的問題,以身作責、推己及人,讓下一代至少從傾頹的堡壘中走出,找到品格的新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