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中)—歐元的終曲,或只是個插曲?
黃俊凱
前情提要
歐元的誕生是一項政治計畫,無視於各國財經差異性的政治計畫,這個計畫背後混雜交錯著有浪漫的和平目的、功利的政治算計和現實的經濟利益,因此建立歐洲經濟及貨幣聯盟的《馬斯垂克條約》所要求的各項財經標準,如預算赤字、負債率、通膨率等,並沒有被各國嚴格遵守,況且歐盟也並無從審查各國所提各項經濟數據的正確性,即使違反,歐盟也沒有一套有效的違約懲罰機制,希臘就在這種情況下高高興興的進入了歐元區,這一切才剛開始而已。
歐元的貨幣政策 複製德國馬克經驗
歐元的建立把多個不相稱的經濟體連結起來,原本是打算以貨幣整合促成經濟整合,亦即在貨幣匯率統一的基礎上逐步推動各國財政收支、經濟成長政策的改革與整合,最後邁入歐元區經濟發展的統合,但如今事實證明,這個想法顯然不切實際。十幾年來歐元真正統合的,除了統一的歐元匯率外,就只有歐洲央行定的利率水準,而這也只不過是各國讓渡貨幣政策主權給歐盟的當然結果。
歐洲央行座落於德國法蘭克福市中心,不只在組織上仿照德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也複製德國馬克成功的經驗,以強勢貨幣和低利率機制來控制通貨膨脹率,促進經濟發展。在歐元2002年開始成為流通貨幣之後,國際資金看好歐洲統合的經濟實力,大舉買進歐元投資歐洲,許多主權國家也開始採用歐元作為外匯儲備貨幣,使得歐元對美元升值成為強勢貨幣,強勢的歐元不只有助於穩定物價,降低通膨風險,也大幅提升歐元區民眾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歐元的統一使用也讓德國央行的低利率政策成功引進到各國,歐洲央行以低利率貸款給銀行體系,銀行體系跟進調降貸款(及存款)利率,刺激投資及民間消費,提振經濟,在這種低利率的環境下,西班牙和愛爾蘭的房地產市場幾年來一片欣欣向榮,房價不斷上漲;希臘和葡萄牙的人也可以不斷的舉債消費,享受著超過其應有水準的生活。只不過這種低利率政策要能成功,更重要的是背後要有穩健的財政收支政策,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否則很容易陷入借貸消費、借貸還債的惡性循環裡,成為寅吃卯糧的溫床,一旦借款人信用或還款能力受到質疑時,就是債務危機和泡沫經濟來臨的時刻。
歐債的起因 希臘的如意算盤
讓我們回頭看看拿到「馬斯垂克大減價」希臘的例子吧。希臘當初千方百計想要拿到歐元入場券,主要目的就是想要打著這個精英俱樂部的名號,讓自己的信用扶搖直上,好方便舉債,國際資金也信以為真,全球最大的公債投資Pacific Investment Company(Pimco) 總裁Mohamed El-Erian就坦承,當時市場上都認為「希臘既然已經是歐元會員,想必會遵守加入歐元各種經濟條件的規定,否則就會被歐盟處罰」,事實證明金融市場往往也是盲目的,就在希臘債信出問題之前,希臘公債的借款利率竟然和德國公債的利率幾乎一樣的低。於是希臘就大舉透過發行公債、增加政府支出的赤字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維持著每年4%上下的經濟成長率,成效看起來似乎相當不錯。但是在2008年國際間爆發金融海嘯後,希臘的經濟情勢一夕丕變,主權債務信用評等遭大幅調降,經濟迅速萎縮,而且就此一蹶不振,更引爆了今日的歐債危機,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希臘過度借貸造成公共債務規模龐大,2008年金融危機時國際資金緊縮,讓長期仰賴外資的希臘經濟頓時大幅萎縮,該年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上升到了110%,其中明顯多是外資債務。多年以來,國際三大信用評等機構不約而同都將歐元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等為AAA或AA級(註一),但希臘經濟體質本來就不好,產業普遍缺乏競爭力,在一連串的金融和經濟危機之後,外資更不願投資,造成股價下跌,利率升高,民間經濟疲困,導致稅收不足,國家財政更加困窘,公債買家因倒債風險升高紛紛要求更高的利息,讓政府負債狀況益加嚴重,這點引起信評機構的注意,就在2009年1月14號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率先將希臘公債信用調降為A級,是當時歐元16個成員國裡最差的,一般認為這是歐債問題爆發的D-Day。
負債本身並不是問題,為了刺激經濟發展,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少有不舉債的,關鍵在有沒有能力還錢,還錢能力不只看經濟成長率,還要看產業競爭力、貿易盈餘和政府稅收情況,顯然希臘在這三項指標是不及格的。古希臘人孕育了民主,現在希臘人們則已習慣擴張信用提前消費,他們購買了德國的機器設備、法國時尚商品,成就了德、法的國內生產總值,但對自己經濟體質的改革顯得漫不經心,即使對外負債、貿易赤字擴大和工資成本太高等問題非常嚴重,他們也沒有興趣面對,也幾乎不太處理貪污腐敗、企業詐領政府補助金,以及特權盛行等不公不義的問題。
位於希臘Komotini工業區一座座的工廠和倉庫即使外表看起來是新的,但大都是停業、空蕩蕩的狀態,在這裡得到了希臘經濟停滯蕭條的答案,大部分的公司從來沒真正的營業過,它們大多是用來詐領政府補助的空殼,企業主假借成立公司想辦法從政府那裡取得投資貸款或補助金,蓋了幾間辦公大樓,但並不營業。當然,還是有一些真正想做生意的人,只不過他們要先努力對抗政府部門的官僚主義、貪腐以及無能。在希臘,各類許可、證照的取得幾乎都要用錢打通關,雖然國際透明組織指出,希臘是歐元區裡貪腐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但希臘人並不認為這是個什麼天大的問題,他們認為這本來就是希臘文化的一部份,因此也認為納稅給政府根本就是在浪費資源,結果是:官僚主義的貪腐結構阻礙了產業的競爭力,真正有發展和獲利的企業則是要想盡辦法逃稅。
希臘擁有9,841個島嶼,除了其中220個島住有居民外,其他都是無人島,因此遊艇觀光業非常發達,一般購買私人遊艇(Privat-Yacht)要被課35%的增值稅和奢侈稅,但為鼓勵觀光產業,如果是包租船(Charter-Boot)買賣的話,稅金一毛都不必繳。「因此,有錢人買遊艇逃漏稅的方法,就是…」,希臘遊艇大亨Georgios A Vernicos透漏:「只要每個月把他的豪華遊艇租出去一天,這艘遊艇(竟然)就會變成包租船,完全免稅。」類似這樣的逃稅漏洞在希臘法律體系裡層出不窮,只要有心人很容易就可以找得到。根據經濟及產業研究機構(IOBE)的估計,希臘黑市交易每年的總值高達590億,約占正式公布的國內生產總值四分之一。
也因此,希臘不僅政府赤字和負債極高,越來越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是貿易逆差逐年擴大的主因,而且由奢入儉難,民眾也不願意降低薪資水準和社會福利支出增加經濟競爭力,加上政府稅收嚴重不足,無法支應財政支出,只好繼續舉債,國家財政持續惡化,信用評等就被越降越低,借貸利息就越來越高,於是債台越蓋越高,泥淖越陷越深。整件事情簡單打個比方,如果說歐元是糖果的話,那麼管好各國的預算和財政就是那根鞭子,今天歐盟只發糖果不抽鞭子,結果就是引爆歐債危機。
歐債國家的出路 歐盟核心國家的抉擇
如果今天還是使用自己國家的貨幣,希臘、葡萄牙等所謂歐洲PIIGS諸國可能還可以透過貨幣貶值的方式來增加本國產業的競爭力,提振出口成長,增加外匯收入,並且同時讓外國產品價格上揚,減少資金外流,但因為使用歐元,交出了貨幣主權,歐元國家這項匯率政策的調節工具已不復存在,為今之計只有回頭勵行撙節,縮減政府開支、降低工資成本,並且重新整頓租稅結構。不過知易行難,這些事情歐債國顯然辦不到,最後就只剩下三種可能:一,自行宣告已無償債能力(破產),進行國家債務重組,尋求經濟重生,二,退出歐元區重新使用本國貨幣,讓貨幣貶值來救債,第三,由債權國提供新的信用,並長期金援。
政治人物不只為了討好選民常常信口開河,還喜歡亂噴口水,舉世皆然。2010月5月1日希臘已經面臨快要倒債了,梅克爾的發言人還堅決的表示:「很明顯是否定的,我們沒有任何預算給希臘。」執政聯盟CDU和FDP(註二)的若干政客還建議希臘:「乾脆賣掉幾座小島就好了!」(其實這個主意聽起來不錯),不過隔天5月2日歐元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IMF)就通過了1,100億歐元的救市方案(Rettungspaket),自此之後,希臘還不起的每一塊歐元都由其他歐元國納稅人負擔(尤其是德國人),貨幣聯盟(Währungsunion)變成了「提款機聯盟」(Transferunion)。問題是,為什麼不乾脆讓希臘退出歐元區?對貨幣聯盟來說,單一國家透過貨幣貶值救債的方法和經驗參考價值並不大,因為退出後債務仍是以歐元計價,歐元債務在新國家貨幣(例如:希臘幣德拉克馬)貶值後將再往上翻漲數倍,這是無疑是雪上加霜,債務人將更難翻身,而且既然退出,歐盟之前提出的紓困計畫和民間債權人債務減記等救債方案難保不一筆勾銷,這種作法不僅不能止血,恐怕會讓問題更嚴重。另外,如果直接讓希臘宣告破產,最大債權人法國、德國及英國的政府和金融體系將受到重創,連帶衝擊歐洲金融體系,甚至全球金融體系。
希臘經濟規模只占歐元區生產總值2.6%,其實是小到可以救,小到不能讓它倒,若身為歐元核心國的德、法連希臘都無力挽救,更遑論葡萄牙、西班牙以及經濟規模驚人的義大利,如果負債國相繼退出或破產,市場將會對歐元區徹底失去信心,最後可能導致歐元區瓦解,甚至引發歐洲版的金融海嘯。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世界金融海嘯的經驗,資本國際化與全球化之後,各國經濟唇齒相依,歐元更像是一條鎖鏈,把歐元國緊緊綁在一起,德、法與其說在拯救希臘,不如說也是在救自己。
都是希臘惹的禍?第四帝國再起?
持平來說,今天走到這個地步,歐債諸國自己當然要負絕大部分的責任,但是這和歐洲央行設定不平常的低利率環境也脫不了關係,這個低利率環境也是更早之前愛爾蘭泡沫經濟的成因,雖然這可以防止所謂的歐元核心國家如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出現經濟不景氣,但其實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個別成員國的經濟情況,以及民眾消費習慣和民族性。另外,德、法等西歐國家挾著堅實的工業傳統,產業基礎堅實,所生產的高價產品出口並沒有受到歐元升值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德國受惠於歐元帶來經濟整合的效果,從2003年開始就一直穩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的位置,直到2009年起才被中國超越。由此看來,誠所謂小國無外交,就算是打著歐洲和平、共創繁榮旗號的歐元,其實也是按著大國的經濟利益與思維邏輯來決定其調控走向。
希臘的文化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觀光經濟發達,每6個就業人口就有1個人從事觀光旅遊業。希臘人認為自己就是海洋裡的計程車司機,所謂的車就是他們的船,但他們不想造船,只想開船穿梭在海洋之中就好。在他們自己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概念裡,理想的歐盟應該是各做各的,就是德國人做機器,義大利人裁剪西裝,西班牙人種蔬菜,然後大家都到希臘去渡假。但真實的世界裡,歐盟要各國什麼都做,彼此競爭。對希臘人而言,歐盟命令他們要有生產力,不能只純開車,還要會自己造船、要有競爭力。現在為了獲得歐盟的紓困金,還要他們乖乖繳稅,遵守法律,這根本就是要他們變成德國人,他們完全不能接受。
在希臘危機爆發的初期,梅克爾政府就設定基調,唯有想認真解決問題的人,德國才會出手相救,因為如果德國一開始就表現得慷慨大方,出問題的人就不會自己想努力解決問題。這個策略確實奏效,為了獲得歐盟金援,西班牙、希臘、葡萄牙和義大利先後自動提出一些非常嚴格的改革計畫來整頓財政,包括赤字上限、政府支出,調整社福政策、改革稅制等等,藉由這種方法,間接的使德國的財政穩固文化逐漸在歐洲成為指導思想。
2011年12月8日、9日的歐盟峰會,雖然德法倡議修改歐盟條約、建立歐洲財政聯盟的提案因為遭到以英國為首的四個國家拒絕而未獲通過(註三),但德法口袋裡預備的替代方案,改由國家之間締結財政協議(條約),則獲得歐元17國(及6個非歐元區成員國)的一致同意,根據新的財政協議,歐元家必須徹底執行嚴格的預算政策和改善債務結構,以強化財政紀律,並規定成員國國必須將預算平衡法則納入本國憲法,一旦違規,將自動受到懲罰;各國預算草案必須提交給歐盟委員會進行審查,同時成員國還將執行此前通過的一系列有關加強經濟治理的措施。一個新歐洲的輪廓已經浮現,一條分界線畫在歐元區與非歐元區之間,這是一個兩個歐洲的歐洲,新歐洲的目標是穩定歐元,邁向歐元區財政一體化,這是出自梅克爾政府的構思,新歐洲將不再構築於虛幻的願景之上,也不再背負著什麼和平目的,或包裝著文化歷史上感性與激情,而是赤裸裸金權至上主義的體現,付錢的當老大,很顯然的,未來歐元區裡一個接近霸權的地位,就是德國。
財政協議在2012年3月簽訂之後,歐元區其他16國無異都要遵守實施德國那套穩定、保守和紀律的財政規則,如果方案落實而且成功解決歐債危機,歐元區、甚至將來整個歐洲恐怕都要遵守德國人制定的遊戲規則。在歐洲,「德意志第四帝國」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註四),而是歐洲人長久以來心底最深沉的恐懼,看看為了獲得紓困金緊縮財政、刪減社福支出而引爆激烈抗爭的希臘、葡萄牙街頭上人們的語言,再看看在經濟上與歐盟完成切割、如願達成「光榮孤立」的英國他們「疑歐派」媒體的言論,「他們已經試圖兩次用戰爭來征服歐洲了…」希臘遊艇大亨Georgios A Vernicos說:「這次他們打算改用經濟的手段…。」
◆未完,下集待續。
1. 國際三大信評機構惠譽(Fitch Group)、穆迪(Moody's)和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用羅馬字母來表示一個國家的信貸能力,即一般所稱的主權債信評等,例如,AAA是最高等級,代表信用違約的可能性是趨近於0,C是代表債權人很有可能將再也看不到他借出去的錢,D的話則是注定要違約,D這種等級曾經只發生在1917年的俄國10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後的情況。
2. CDU是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簡稱,譯為「基督教民主黨」,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為CDU黨魁;FDP是Freie DemokratischePartei的簡稱,譯為「自由民主黨」。
3. 《歐洲條約》,也稱為《里斯本條約》,條約的修改必須獲得27個歐盟國家全體同意才能通過,這次修約建立歐洲財政聯盟的提案,目的是要各國進一步交出財政主權給歐盟,並建立相關監督及違約懲罰機制,此提案獲得23國同意,但英國、捷克、匈牙利和芬蘭4國則技術性杯葛。
4. 史上曾有三個德意志帝國,第一帝國就是公元962至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於 1871到1919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下建立,1933至1945年間,納粹統治時期稱為第三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