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教育篇:用教育解決經濟危機的錯誤邏輯

林柏儀

一年的時間並不長,以作為「百年大計」的教育 政策來說,我們或許很難苛責馬政府要在一年内,為 盤根錯節的教育問題做出巨大的改善。然而,一年的 時間卻可以顯露出政府有無清晰的政策規劃邏輯,以 及面對問題採取的政經立場為何。

我們看到,自2008年520馬政府上台以來至 今,台灣既有的教育問題並未改善,卻又新增了許多 問題。其中一個核心來源在於,馬政府上台以來立即 面臨了股市衰退、金融海嘯、失業暴增的種種經濟危 機。面對危機,馬政府在這一年内作出了諸多「用教 育場域解決經濟危機」的政策措施,包括了透過吸收 失業者返校教育,以降低失業率;或者設立各種教育 訓練,以強化人力素質;又或是要求各大專院校責司 媒合學生至企業實習,政府給予全額補貼…等。

仔細觀察,種種政策内容透露出馬政府「教育與 經濟連結」想像,恐怕在邏輯思維上有著相當大的錯 誤。除此之外,也反映了馬政府缺乏對台灣教育政策 有整體清晰的改革藍圖。以下我將先分析,馬政府這 一年來三項核心的教育與經濟連結政策,接著分析馬 政府相關教育福利措施,以凸顯馬政府對教育政策的 根本思維問題。

「專上人力加値計畫」錯誤診斷失業罔題

面對節節高升的失業率,2009年初馬政府推出 了一項至少耗費新台幣15億元的「專上人力加値計 畫」,要讓近3年來大學以上畢業但又失業或放無薪 假者「重回學校」,每人補助最高5萬元,10學分, 預期補貼3萬5000名學生。這個計畫歷經了「教育 券」的名稱,在各界批評下更改為「教育津貼」,隨 後又改為「加値計畫」。但不變的是,馬政府堅信讓
失業者重返校園,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一大方法。

馬政府在其政策說明中指出:「大專校院畢業生 之失業問題,核心因素除市場就業機會不足外,其關 鍵在於產業需求與專業能力間之學用落差問題。」然 而,失業者返校進修如何就能改善學用落差?又此波 經濟危機與失業浪潮屬於全球性,明顯與人力素質無 關,究竟「人力加値」能改善多少問題?再者,與其 補貼就學費用,為何不直接用以補貼失業者,或規劃 更多公部門就業機會?這些基本問題,似乎看不到馬 政府的任何清楚分析。

說到底,與其說「專上人力加値計畫」將解決失 業問題,不如說其能解決的問題是「失業率」,透過 讓失業者「返校受訓」,在調查上自然能減少「正在 尋找工作者」,以降低失業率。但這樣的政策思考, 明顯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再者,台灣高教原本即存在 的過度擴張、文憑貶値問題,依此浪潮恐怕只會更加 強化,讓更多貧窮者或失業者得進行無意義的返校進 修,自行負擔勞力、時間、費用接受「終身教育」。

「充電加値計畫」不顧企業違法放無薪假

除此之外,馬政府更獨攬職業訓練成本,耗費新 台幣168億元提出「充電加値計畫」:「凡通過審查 者,全額補助,中小企業補助新台幣95萬元,大型 企業以補助新台幣190萬元為上限。僱用員工規模在 8人以下,合辦訓練者,補助金額亦以95萬元為上 限。」充電計畫同樣將失業問題解讀為人力問題,寧 可砸大錢補貼職訓教育,卻不顧諸多參加計畫的勞工 已淪為「無薪假」的犧牲品,在強制下被迫減薪,根 本無法取得足以維生的薪資。
「大專生霣習方案」圖利企業

再者,今年馬政府更是推出一創舉:「大專畢業 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要各大專院校負責媒合學 生至企業實習,由政府全額補貼薪資,共約2萬2000 元。

此計畫預定將耗費新台幣120億元,提供各企業 以「實習」為名,享有「免費的青年勞動力」。然而’ 這些計畫卻將任職的青年視為「實習生」,未獲勞動 基準法的「不定期正式員工」保障,不但一年後有遭 資方任意裁員的可能,按該計畫明訂,甚至「資方可 不付資遣費」。此種圖利企業,使勞力市場更加彈性 化的計畫,如何期待一年後還能有效減少青年失業問 題?

除此之外,基於該計畫為企業奉上「免費的青年 勞動力」,將導致目前企業中的中、高齡勞工更易遭 遇裁員風險。對於將本求利的雇主,儘管面對該計畫 「雇傭勞力總數不得減少」的規定,仍可輕易選擇裁 撤中、高齡勞工,擁抱低薪、非正式的「青年實習 生」。而政府補貼的實習生薪資更低於平均大專畢業 生起薪,僅有新台幣2萬2000元,將拉低整體勞力 市場薪資行情。恐怕又將加強學生延畢、繼續升學浪 潮。砸大錢的政府,究竟是幫到了誰?

總的來說,馬政府的加値計畫與實習方案,搞錯 了一件最基本的問題:經濟危機的問題來源不在勞工 素質,也不在於教育,而是資本競爭下自身的利潤下 降規律,導致經濟危機與失業問題。有意解決失業問
題,應當從就業政策著手,依據未來政策需求,如公 共照護、前瞻公營產業、環保工作等,擴大公部門長 期就業機會。有了合適的良善就業機會,教育系統也 才能更按照其本身目的發展,而不讓學生在過度的就 業競爭壓力下,被迫學習符合資方需求的異化知識内 容。

倘若「關鍵問題不在人力素質與教育」的分析無 誤,那麼馬政府花大筆錢補貼勞工職訓、返校進修, 或以實習之名要各大專提供「免費青年勞動力」供資 方所用的種種措施,不但有將教育場域化約為「調節 經濟的工具」之嫌,恐怕也仍無法解決失業問題,還 顯露了馬政府「圖利資方、忽視勞工與教育」的根本 心態。

迴避教育公共化的福利措施

除此之外,這一年來馬政府也做了一些在「在部 分方向上正確,但也迴避了部分問題」的教育改革措 施。這特別顯現在其推出的教育福利措施上。

在馬英九2008年競選總統時的教育政策白皮書 中,其羅列了多項具體的教育福利措施,誓言改善台 灣教育。其中他承諾,倘若當選將投入資源,推動「國 教向下延伸計畫」,不但至少一年幼教免費,並且將 實施幼托費用可列為所得稅列舉扣除額,不分公、私 立幼稚園學生都將取得補貼。除此之外,馬政府也主 張推動不分公私立的「高職免學費政策」,為目前超 過六成以上就讀私立學校的高職生一大福利。
這些白皮書的承諾並沒有跳票。馬政府上任一年 來,的確逐步落實幼教與高職補貼的政策。但問題在 於,首先,馬政府根本並未積極處理「錢從哪裡來?」 的教育財政問題,這一年來其單方面地擴大教育預 算、推出教育福利,卻不同時進行有重分配效果的稅 制改革,甚至反其道而行,通過了諸多圖利富人、掏 空國庫的減稅條款。如此的教育福利,儘管一時對於 基層學生有益,恐怕也將形成更大的國債,在未來要 下一代付出慘重代價。

另一方面,這些教育福利措施的補貼對象不論是 學生或學校,馬政府的主張皆為「公立私立一律補 貼」,甚至因私校學費較貴,將能獲得更高額的補貼 或津貼。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公立私立一律補貼」 有其正面意義,對於改善台灣幼教、高職、高教階段 多為私校,所導致的「高學費」處境,也有相當助益。 然而,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卻未同時搭配 強化私校監理,也未推動「私校公共化」,恐有「圖 利私校」、將原本已要退場的私校「救回」的嫌疑。
教育福利政策考慮不周,下一代買單

實際上,在少子化的當前,馬政府可以鼓勵私校 合併,經審理後成為公立學校;依「私立學校法」, 也可以直接接管經營不善、斂財掏空的私校,整頓為 優質的公立學校。同時,馬政府也可以直接興建公立 幼稚園及高中職。種種措施都能改善台灣過去過度倚 賴私校辦學的窘境,步入以公校為主、私校為輔的 「教育正常化國家」。
但我們看到,馬政府完全迴避了教育公共化的責 任,反而只是將教育經費「撤入私校」,不但未加強 監管,甚至縱容體質不良、有招生困難的技職院校舉 辦「二次招生」,再加上諸多福利補貼,恐怕只是讓 台灣私校更有源源不絶的「財源」,甚至可任由董監 事「五鬼搬運」成私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合理地批評,馬政府執政一 年來推出的各種加値計畫、實習補貼,以及各種教育 福利補貼,不但錯誤診斷失業原因,將教育化為調節 經濟的工具,在思維邏輯上有諸多問題;而且擺明在 「圖利教育產業」和「選票考量」下,先撤錢再說, 完全不顧如何解決當前教育領域的整體問題。

類似的邏輯也發生在馬政府近曰主張規劃的「私 校教師退休比照公校」,其在教育政策白皮書即規劃 到:「逐漸齊一公、私立學校教師福利與待遇,乃至 大學院校到幼兒園教師,都能享有相同的退休、撫卹 福利,讓私立教師一樣享有月退。」
公、私立教師退休待遇平等化,當然並非壞事。 但問題在於:錢從哪裡來?私校如何公共化?並且在 這之前,還有更多盤根錯節的教育整體規劃問題,包 括:如何解決高學費問題?如何處理高教擴張、文憑 貶値問題?如何保障學生就業?如何促進學生批判改 革社會的能力?諸般問題,都有待馬政府面對。這些 問題,馬政府的教育政策並沒有清楚的分析。但將付 出的代價,恐怕不是政客,而是基層人民及未來的新 世代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