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通過國際公約,只是人權保障的起步

郭怡青

立法院於今(2009)年3曰31曰三讀通過了「公 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CESCR)」及其施行法。所有人權團體都為這個消 息感到高興,民間司改會當然也不例外。

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 約是最重要的國際人權法典,也是國際上人權保障體系不 可或缺的一環,這兩個公約能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成為國内 法,相信對我國的人權保障有加分的效果。

其實,二公約中的許多規定早已内化為各種法律。 以司法人權而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下簡稱 ICCPR)中第9條有關逮捕程序 ' 第10條有關矯正制度' 第14條有關公正裁判等的規定,在像是刑事訴訟法等我 國法律中其實都有具體規範。但是,明明已有細節性的具 體規範,實際上執行的成果,卻不似ICCPR條文中所示如 此美好。

無罪推定是原則,不是例外

例如第14條就人民接受公正裁判權部分,第2項規 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證實有罪之前,應有權 被視為無罪。」亦即無罪推定原則。相同的規定在我國刑 事訴訟法第154條也有,而且可說是刑事訴訟法的最高 準則;但我國的司法人員是否真的有做到?當民間呼籲重 罪單獨成為羈押原因之規定應予刪除'羈押期間應有限制 時,主管機關卻期期以為不可,認為「關了才不會再犯 罪」。

又如第10條針對被剝奪自由者之待遇,第二項規定: 「被控告的人應與被判罪的人隔離開,並應給予適合未判 罪者的分別待遇。」我們看到的卻是法務部擬大幅修正羈 押法時,不但將之歸為「矯正」法規類,其内容除了被監
禁的地方以及受監禁者的名稱不同外,管理方式幾乎與在 監受刑人完全相同。

被駁回案件數暴増5倍

另外有一個相當基本的權利,我們卻憂心被法官靜悄 悄地給不當剝奪了。ICCPR第14條第5項謂:「凡被判 定有罪者,應有權由一個較高級法庭對其定罪及刑罰依法 進行複審。」這個很簡單'很基本,也被大家認為理所 當然的「上訴權」的概念,在2007年修正刑事訴訟法第 361條,要求上訴「需附具體理由」後,已遭高等法院嚴 重扭曲。從數據中發現,高等法院以上訴未附具體理由, 上訴不合法為由而駁回上訴的案件數,2008年比2007年 爆增5倍以上,這些被駁回的案件,95%的被告沒有律師。 這或許達成了司法院一直以來「高院案件減量」的希望, 卻嚴重犧牲了人民的上訴權,更是和ICCPR前開條文背道 而馳。

我國的司法人權為什麼空有條文卻無法落實?歸根究 抵,問題還是在於執法者的心態——如果執法者只想著如 何「解決」案件,而不願意考慮當事人的權益,則兩大公 約的通過,究竟只是白紙黑字罷了。我們認為,兩大公約 只是我國人權指標的試金石,它們在立法院通過也不過是 個開端,端看政府是否有心落實;期待政府對於兩大公約 内容,用心'用真誠的態度做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