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環評是警鐘不是石頭

潘瀚聲

在全球金融海嘯尚未平息的當下談環保,許 多人反射動作是先顧好腹肚再說,殊不知市場的 波動只是短暫的景氣循環,而此次的經濟與環境 雙重危機的相互加乘影響,病因起於掠奪式資本 主義的全球化。放眼能夠見到曙光的未來,不管 傳統還是高科技產業,只有徹底轉型為循環型企 業,才能在經濟與環境的嚴苛挑戰中打造百年基 業,否則將為高油價與的減碳高標所淘汰。
台灣社會的迷思:環保與經濟對抗
1992年第一次地球高峰會就已經標舉永續發 展的大旗,講求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共存,經濟 學與生態學源自Eco-家的同一字根,更為人津津 樂道。然而台灣社會的集體思維卻還深陷於環保 與經濟對抗的泥沼中,不僅將憲法增修條文的「 兼顧」當作表面文章,也不知環境基本法第三條 已確立「環境保護優先」原則。只問大財團如何 聚斂財富成為「經營之神」,而不問環境與社會 成本外部化的「節省」;只管當代一家子的慾望 享樂,而不管下一代的集體生存需求。
由於台灣環保行政體系,是從衛生體系的清 潔部門分立而出,一般對環保一詞的誤解,就是 民衆撿撿垃圾、工廠減汙減排,歸因於個人道德 、對末端管制的解決方案,而不檢討社會結構性 的生活與生產方式。直線成長的錯誤假設,在不 同的時代一再重演歷史悲劇。
一二十年前無處去的垃圾大戰,促成「一縣 市一焚化爐」的荒唐政策,還用BOT方式欲節省 公帑,現在垃圾收費減量後,變成沒有垃圾可燒 的搶垃圾大戰,停掉焚化爐的縣政府卻面臨廠商
求償,不敢想像當初若環保團體沒有結合地方社 區封殺一些不必要的焚化爐,景況還會有多慘。
台缺®S§«人民建駄而無當的献
台電假設用電量持續成長,内部核火工程處 獨大的畸形結構下,以減碳謳騙社會推動核四速 建、核一核二永久化、甚至核五核六伺機而動, 高污染的燃煤電廠一座接著一座(彰火等),或 以更新為名行擴建之實(大林、深澳等)。台電 用缺電的恐嚇言詞全台走透透,威脅反電廠或反 高壓電塔、反變電所的民衆,不思彈性分散的再 生能源解決方案,或擴大時間差別電價的應用來 消除用電尖峰。而高油電價格與節能減碳優惠的 威脅利誘下,今年夏天台電短收17億元的電費收 入(民衆減碳成果),卻減少高達70億元的燃料 費支出!若我們不出手阻擋,未來子孫將面對一 堆大而無當的核火電廠,環境成本將遠甚當前閒 置的焚化爐。
低風險vs.高利潤廠商的選擇不言自明
毒奶事件檢驗標準的反覆,讓社會見識到, 政府實際上無法公正客觀的代表人民,科技對於 訂定適當標準與嚴格檢驗也是力有未逮。故環保 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也是政治折衝的制訂過程, 更甚於科學理性的產物,一旦有加嚴或認真取締 的傾向,「阻礙經濟發展」或「逼企業出走」等 大帽子就扣上來,反而頻頻見到民意代表的積極 私下遊說關說,甚至是逆向放寬標準(如養豬廢 水標準)。
廠商衡量被稽查處罰的低風險與操作環保設備的相對高支出,在利潤極大化的「理性決策」 下,便選擇冒險_搏。因而公布污染記錄等環境 資訊,以社會形象或消費者從供應鍊向上要求的 壓力,是逼迫廠商將環境成本内部化的重要工 具;當中國的環保團體都能利用環保總局的資訊 整理出「污染地圖」,將跨國企業的惡行曝光, 台灣環保署長期執政的官僚,卻還藉詞推託保護 污染者,曲解資訊公開法。
另一方面,高科技產業的急速發展,人類對 許多化學物質的特性尚未全盤掌握,就已經大量 進入製程,而排污標準在政商關係下更難與曰俱 進,造成環境潛在風險。因而新竹香山牡蠣遭受 嚴重污染,政府束手無策;承受上游面板廠污水 的新竹霄裡溪農田不易結穗、連福壽螺都難以存 活,政府只好免費運水車給新埔鎮民。總量管制 是環境學界與社運界十幾年來的主張,也規定在 環境基本法裡,目前環評幾個重大開發案中欲援 引此原則,卻總是阻力重重。
從末端管制移到源頭管制,是環保行政的重 大突破,但人的想法卻未出現結構性變革。環境影 響評估的預警原則,預防各種可能的環境災害發 生,其實也可以為開發業者預先掌握環境資訊, 提早做出因應對策,減少經營上的不確定風險。
環評的重大意義卻被當成擋路石頭
台灣的環評擁有否決權,是立法時特殊歷史 脈絡的意外成果,在世界各國並不常見,乃因國外 行政體系決策較為透明且有廣泛民衆參與機制, 而能將不必要的開發行為預先排除,亦即源頭管 制更往上游移動而「決戰署外」,而不是將准駁
與否的政治決定,放在環評委員的肩上。
開發單位(包含政府與企業)把民衆參與及 環評當作擋在路上的大石頭,能閃則閃、能免則 免,然而台灣已非過去戒嚴時期可以一手遮天的 時代,終有紙包不住火的一天•屆時民意反彈更 大,而跟老天借不該借的資源,大自然反撲時連 本帶利追討,代價更為沈重。
台北貓空纜車當年以遊憩設施規避環評,而 未評估颱風頻度對營運的影響,也不知是設在高 密度落雷區,造成夏天旺季反而動輒停駛,營運 一千多天就有兩三百天停駛,車廂悶熱也是營運 後才發現,更嚴重的塔柱地質堪慮,土石流讓鄰 近社區提心吊膽,預估此次停駛將達半年,未來 究竟還有多少末爆彈?纜車下方飽受噪音轟炸的 社區雖梢獲喘息,原本政策目標要解決交通問題 的貓空茶園,反而因纜車而凋蔽。貓纜問題治絲 益棼,北投纜車以縮減影響面積規避環評,得標 廠商是行賄高官的惡質企業,市府竟還堅持要復 工。
環保署「開發行為應霣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 及範圍認定標準」正進行翻修。過去開發行為總 是走在標準下限的邊緣,如住宅大樓三十層或商 業大樓二十層以上應作環評,就見到許多大樓是 二十九層或十九層,山坡地開發的環評門摇是一 公頃,就0.99公頃分期開發。如果政府帶頭教導 業者規避環評的陋習不改,即便標準加嚴,也難 以徹底解決問題。
近年的冤罪平反,可謂小有「成績」。前有蒙冤15年的江國慶案,後有歷時22年的蘇建和案。江國慶案,是官方第一件正式承認錯誤,並重啟法律程序,終獲無罪平反的案子。蘇建和案,則是在許多律師、社運團體、以及社會大眾的奔走之下,獲得「第三次」無罪判決,又因《刑事妥速審判法》限制檢察官不得上訴之規定,全案無罪確定。
看來,台灣的平冤之路,總是走的坎坷而崎嶇。有鑑於此,一群有志之士於2011年底開始籌備一個專以平反「真實無辜」案件為目標的團體。該團體即為「冤獄平反協會」,於2012年正式成立,並以鄭性澤案為第一個主要救援個案。
累積前人的經驗,我們希望找到台灣救援冤錯案的本土論述,並進一步藉由個案研究,找到系統性成因,以預防冤錯案的發生。希冀江案的遺憾、蘇案的傷痕,不再重演。更多關於平冤會的介紹,與冤案救援運動的論述與啟示,請見本期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