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抵抗與鬥爭」談起
編輯部
從「抵抗與鬥爭」談起
就讓我們從「抵抗與鬥爭」談起!
本期的〈封面故事〉,談及台灣第一次的兩公約國家報告國際審查。台灣的公民團體從撰寫影子報告開始,積極參與,引導議題,從而在國際審查會議上,發言「揭露」台灣政府部會代表在面對國際審查委員時,所回答的各種「官方說法」與「避重就輕」--政府簽署兩國際公約卻不作為(甚至反作為),想以此贏得所謂的人權業績與美名,門都沒有。
至於〈特別報導〉,則論及核四公投主文的命題「陷阱」,以及是否繼續發展核電的政策爭議。我們可以看到,法學教授與旅日作家,雙雙揭穿政客的謊言,直接從「搶奪」話語權/詮釋權,來開啟對抗的戰場。
再講到〈華光強拆〉,從327到424的兩波拆除行動中,我們看見聲援的學生與民眾,用鐵鍊將自己牢牢綑綁在現場,對抗警察的執法過當及法務部的顢頇強拆,以捍衛《經社文公約》所保障的適足居住權--難道一個都市的發展,就只能建立在排除這些底層人民而向建商與財團靠攏的基礎之上嗎?
若再將關注的視野轉向,拉到法官社群的大事--313司法院人審會退席抗議事件,以及後續的法官社群連署反對強制調動花蓮地院2法官人事案--至此,我們都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脈絡,就是每一個領域與議題裡,都存在著「抵抗與鬥爭」。
以上的場合,無論是文場的言之鑿鑿,或武場的街頭行動,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就是要能有這樣如此開放、多元而民主的聲音,分頭並進於各個場域,才能堅守我們的中心思想與價值。
而到底,我們的所謂價值是什麼呢?在此,引用一段挪威總理Jens Stoltenberg在奧斯陸屠殺事件
之後的公開談話:"The Norwegian response to violence is more democracy, more openness and greate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是的,挪威社會用以回應那場重大事件的,就是更加堅定他們的挪威價值--更加深化民主、更加的開放、更強化公民的政治參與。若他們此時棄守,就真的偏離了自由民主的價值。
在這裡,我們所在的台灣,我們的公民社會所堅守的,也不過就是這些價值罷了。「抵抗與鬥爭」,不過是一種手段。無論我們群起對抗的,是資本家的炒作、是政客的謊言、是暴力犯罪者的屠殺、或隱藏在任何一個細節裡的「循循善誘魔鬼」,只要我們堅定身而為人的中心思想與價值,那麼,對於所有發生在身邊或遠處的蠻橫強權與不合理,就都能讓人湧起所謂的道德勇氣,進而站出來說點什麼、做點什麼。
本期的封面圖像,是台灣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創始「召集人/著急人」黃文雄先生與時任聯盟發言人林峯正律師的談笑背影。踩踏著雨後濕濘,往更光明的道路走去。台灣歷經所有民間社團夥伴多年的倡議與努力,終將兩國際公約國內法化,並促成第一次的國際審查。儘管漫漫長路,未來還有許多要努力,然而社會運動與議題倡議的路途不再是踽踽獨行的身影。
僅以本期,向所有參與台灣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的社團朋友們、向那些守在華光拆遷現場抵抗的上百位公民與協助辯護的義務律師們、向那些走上街頭發出反核怒吼的群眾們、向那6位勇於表態退席抗議及912位連署反對強制調動案的法官朋友們……,向那些所有還在「抵抗與鬥爭」路上的朋友們,致上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