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死刑還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嗎?
編輯部
《聯合晚報》在5月7日的社論中,作了以下令人不寒而慄的描述:「這段期間以來,公共論壇充斥『劊子手』、『踏著屍體』、『沾滿鮮血』等字眼,電子媒體反覆播放強姦殺人、滅門血案、槍決刑場、受害家屬椎心刺痛或厲聲表達恨意的情節。對廢死持不同立場者則互相叫罵,無法思辨論理,只忙著把自己的恨意潑灑向對方。還有政論節目裡說,死刑犯是麻醉之後才槍決,但他們殺人可是在被害者清醒時一刀一刀砍殺;言下之意,是主張對犯人亦應棒打刀剮活殺才能符合『一報還一報』的道理嗎?社會的文明講理水準何以倒退至此!」由此可見,社會上對於廢除死刑爭議的討論,還停留在多麼粗淺與不成熟的階段;不安全的恐懼與復仇的快感,依舊主導著談論的方向。唯一之計,只有更多、更細緻、更全面的討論,才能逐漸引導情緒走上思辨之途。本期廢死特區即體現此一理念,我們分別從法官、醫生的角度呈現對死刑存廢的爭議,呈現贊成反對雙方思考的拉鋸與掙扎,對最近南韓最高法院判決死刑不違憲的報導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