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蘇案戰友紀事

黃雅玲

台灣司法史上,應該沒有哪個冤錯案,可以像蘇建和案一樣,擁有如此高的人氣,曾經參與救援行動(含連署、撰文聲援、參與各項活動等)的人數,保守估計超過6位數。蘇案就像一塊充滿吸力的大磁鐵,所有經過而了解的人們,通通都會被牢牢吸住,且一吸就是好幾年。我想並不是建和、秉郎、林勳有什麼個人魅力,可以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吸引著大家的關注,而是台灣社會對於司法仍有很高的期待,加上蘇案集冤案特點之大成(刑求、沒有直接證據、被告不只一人等),以致能夠引起眾多的關注。
不過,除了蘇案本身的特殊性之外,長期被抹黑為「介入蘇案司法幕後黑手」的社運團體,對於蘇案救援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沒;沒有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團體,作為「蘇案平反行動大隊」的核心成員,長期參與救援工作,蘇案也無法有目前的戰績(再審累積2度無罪判決)。
雖然蘇案救援這一戰還沒真正落幕,但是這一路上為此付出的戰友,十分值得記錄。此文的任務即為介紹非檯面上、長期參與蘇案救援的工作者,此任務十分艱鉅,一來不可能完整介紹,二來個人所知有限,只能依據個人的觀察,粗略分為以下幾大類:
三社團的工作者
蘇案踏入第20個年頭,雖然救援工作是從蘇案第5年(1996年)才陸續展開,然而也己經15年了;15年來,蘇案早已成為人本、台權會、民間司改會3團體的歷史共業,所以各團體的工作者,自然而然成為「蘇案平反行動大隊」的基本成員之一。
工作者年資

人本教育基金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民間司改會
社運團體的工作性質是「錢少事多離家遠」,人事更迭頻繁乃家常便飯。然而,人本卻是其中的特例;從1996年到2010年,人本的核心成員幾乎沒有什麼變動,許多人動輒都是超過15年的年資。人本的規模是另外兩團體的十多倍,工作量也是不遑多讓,但是只要一提到「蘇案又該開會了」,絕對能挪出時間來,就算執行長馮喬蘭不行,也還有副執行長謝淑美,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夥伴,一路支持著,十數年如一日。人本對於蘇案所投注的心力與支持,是有目共睹,而且人本的動員能力,更是其他團體無法與之比擬的,理應一一列出所有的夥伴,然而篇幅有限,在此僅以喬蘭、淑美作為代表。
至於其他兩團體成員變動較多,不列入此篇幅介紹(不好意思,這裡只介紹超過10年年資者,還不到的請努力)。
從3社團離開的工作者
蘇案的強大吸力,讓社團的成員就算離開了,仍然心繫著救援工作的進展。
就像台權會前秘書長顧玉珍,她因為個人因素,前幾年離開台權會,但是到現在仍對於自己無法參與第一線的救援工作而耿耿於懷,11月12日再更二審宣判之後,玉珍說:「真是對建和他們很抱歉......」抱歉?!此話從何說起?
「因為之前有跟他們約好,打死不退,可是這幾年生了小孩,體力真的有限,無法做很多事......。」
「玉珍媽媽,你就不用這麼愧疚了。我們沒有在第一線也沒關係,這樣才可以給更多後進有表現機會,你看這次『正義、無罪、自由人』的活動多精彩,你就安心退居幕後,成為蘇案的守護者吧!」蘇案除了第一線的救援工作之外,也需要很多推手,才能讓蘇案救援工作的「薪火」不斷相傳(不過,也不要傳太久,15年也夠了)。
還有許多人,轉來轉去都在社運界,仍然可以持續支援或參與蘇案,如:原為司改會辦公室主任的林欣怡,現在是廢死聯盟的執行長,辦公室也借用在司改會,視為蘇案當然成員,跑都跑不掉。前台權會秘書長的吳佳臻,現在是南洋姐妹會的北部主任,也是屬於一通電話就到的「打死不退型」成員。
至於還有很多「前工作者」就不一一介紹,只要我在再更二審宣判的場合上沒看到,或是一時叫不出名字,一律不算(沒辦法,記憶容量有限)。
因為蘇案,而成為3社團的工作者
有不少人因為蘇案,進而成為3社團的成員。像目前擔任人本專案秘書的蕭逸民就是最佳例子,逸民1997年那時是東吳法律系一年級的學生,同時也是司改會的第1屆(後來也沒有第2屆)的學生志工,之後輾轉至台權會擔任志工。2000年成為當時「走向黎明」繞行活動的基本成員。由於是少數具備電腦專長的法律系學生,於是成為蘇案專案助理,並在2003年被延攬成為人本的專職工作者。
逸民一板一眼的工作態度,從學生時代就已成形,雖然有時會顯得不夠有彈性,但是蘇案所累積起來成千上百的卷宗與資料,要不是有像逸民這樣認真的人協助處理,義務辯護律師團也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往前衝。
至於因為蘇案,而跨足「社運界」的,還有現為台權會執委的劉紹華(跨足的詳細情形並不清楚,有興趣者請逕洽紹華;紹華當時是香港民報記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跟我們固定去探視建和3人,接下來就只知道她去柬埔寨、大陸......)。
其他的支持者
蘇案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冤錯案,可以得到廣大社會大眾的支持,除了社團成員的努力之外,更有賴許多媒體人的協助。尤其在1997-2000年那時救援活動膠著時,蘇案並不受到主流媒體的青睞;當煞費苦心舉辦的活動,只有少數幾位媒體記者到場,那種只能往肚裡吞的辛酸,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基本上,會長期理我們的記者,屈指可數,如:當時在自由時報的吳東牧,對我們非常友善,時常提供我們內幕消息,他自2000年進入公共電視之後,對於蘇案的支持更是不遺餘力,至今都是最忠實的盟友。這也難怪,相隔這麼多年,再次看到東牧,心裡不由自主的,仍會浮現那種「甘苦與共」的患難情誼。
還有一個人一定要提到─蔡崇隆,他是公共電視的前製作人,他所導演製作的「島國殺人紀事」系列影片,一直是蘇案非常重要的宣傳利器,有太多的社會大眾,都是看了島國,才對蘇案有進一步認識,或是改變原有的偏見。也多虧有島國的影片,讓蘇案不只是個案救援,也能發揮社會教育的意義。
至於張娟芬的《無彩青春》也是貢獻良多,尤其她文采卓絕,令人難以望其項背,這就不用多說了。
默默付出的無名夥伴
每次辦活動,最怕的就是發DM邀請聯署,因為我們都有拒絕拿傳單的經驗,如今要站在路旁「推銷」蘇案,會有被拒絕的預期心理,也是理所當然。發DM理當位居苦差事排行榜的前3名,當有人自告奮勇,主動幫忙發DM,肯定會大受歡迎。
這次再更二審宣判前,在師大夜市前的擺攤發明信片活動,就來了一位聲音宏亮的阿伯,每天定時報到,人一到就拿起明信片,站在路旁大聲呼喊「正義、無罪、自由人」,讓負責擺攤的成員無不受到莫大鼓舞,至於這位阿伯為何會來參與?姓名?職業?沒有人清楚,只知道多虧他幫忙,才讓擺攤活動順利完成。
這15年來,看過非常多像阿伯這樣的人,還有只是從網路看到報導,專程北上參與聲援的,更有許多長期的志工一路相伴。囿於個人有限的經驗,還有版面因素,無法一一介紹,這些來自各行各業,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的無名夥伴,只想藉此機會說聲:「謝謝!」。
蘇案踏入第20個年頭,也走過了許多人的心頭,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留下來在每一個人心中的,也許不盡相同;然而那份共同與建和、秉郎、林勳一起期待官司結束,等待「沉冤昭雪」到來的心情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只要是得知蘇案宣判無罪的消息,就會紅了眼眶,或是想大聲說:「這是司法欠我們的」,你知道我說的就是你,就憑著這一點,就可以擊掌相認,我們是「蘇案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