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更複雜的道理

編輯部

本期封面故事與特別報導的焦點,分別是2個持續了很多年的社會運動,一個最近獲得了暫時的成功,另一個在現階段卻告失敗。前者是蘇建和案的3名被告於再更二審宣判無罪,象徵了司改與人權運動長年努力的里程碑;後者是反對興建蘇花高(後來變成蘇花改)運動被一場風災所逆轉,象徵了開發主義在一般人民心中牢固的優勢以及環保運動的頓挫。然而,一時的成功未必能固守艱苦獲得的成果,一時的失敗也不代表開發資本會在下一輪環境爭議中輕鬆達陣。於是,本期報導在探討蘇建和案時,關心的是在此案判決中好不容易被承審法官所認可與採納的原則,是否能產生通案效果,適用到其他類似的爭議案件中(如邱和順案)?另外,在幾篇反對蘇花高興建的文章中,則透過幾位核心參與者的觀察,分析這條歷經2次總統大選的「選舉公路」,是如何在選舉考量下倉促決定,又如何被環保團質疑而失去正當性,最 後再因為一場風災而敗部復活的曲折過程。
綜觀這2個運動,有許多類似之處。首先,它們所面對的是這個社會行之有年的迷思:在蘇建和案,是警察刑求取供、不講究證據的辦案習慣,以及法官審判「有罪推定」的心態與官官相護的文化。在反蘇花高運動,則是將地方的發展與生機等同於交通便捷,將速度等同於進步,將人民怕被邊緣化的恐懼等同於大財團的利益。因此,2個運動都要面對「受害者」的強烈指責:在蘇建和案,是備受煎熬的被害人家 屬;在反蘇花高運動,則是「沒有安全回家路」的花蓮人。
其次,這2個運動之所以能漸有所成,逐漸被一部份人民所接受,甚至政治人物也必須回應,正是因 為運動團體使用各種溝通方式與技巧,將更複雜的道理─ 其實也是事情的真相─ 傳遞出去,他們的論 述明顯比看似簡單明瞭、實則刻意扭曲以符合特定人利益的迷思來得優越。換言之,這2個運動的成功關 鍵都不是靠硬碰硬或比人頭數目多寡,而是靠優勢論述─ 也就是「輿論」─的無形壓力,讓敵對勢力必須有所顧忌,也讓政治人物不得不重新考慮政策。然而,內容佔優勢的論述反而經常會失敗,因為在一個被商業利益與政治力穿透的媒體環境中,往往愈膚淺、愈迎合主流迷思的訊息愈容易被傳播,也就愈容易被人民所接收。因此,運動團體經常要想辦法自行創造民主溝通的環境與平台,或是用各種創新手段將更複雜的道理傳播出去。蘇案有紀錄片與書籍,反蘇花高有「化作春泥更護花聯盟」努力與在地花蓮人溝 通。
最終,「論述傳播」這一因素也決定了這2個運動目前暫時的命運。聲援蘇建和案的司改與人權團體以更複雜的道理說服了同屬專業團體的法官,但反蘇花高的綠黨卻輸在一場風災所掀起「人命關天」的民 粹聲浪中。眾所周知,台灣政治人物對於民粹表演一向難以抵抗。於是,在未來,如何將更複雜的道理持 續與社會溝通,向政治人物施壓,將左右這2個運動後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