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司法儀式的背後

林雍昇

司法儀式的背後
作者: 林雍昇
證人在席上重覆一再重覆的證詞,她的兒子平日就有將錢存在衣櫃底下的習慣,當日警方搜索莊家,在其衣櫃裏找到的24元硬幣,是莊林勳及其弟平日的積蓄,並非贓款。
已經十年了,從蘇案震驚整個社會到現在,審判開了多少次,證人的證詞就重覆了多少次。人會老,證詞不能老。檢察官和原告律師針對莊母所說:莊林勳被捕當天,國曆三月二十三日(也正好是莊父農曆生日)乃媽祖生日,強烈攻擊,因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才是媽祖生日,而國曆三月二十三日當天乃是土地公生日,莊母將兩個神明的生日弄混了。緊抓住一個小失誤,連帶地推出莊母所言其他一切也都是謊言,這正是法律人樂此不疲的「辯論技巧」。
和質詢證人的銳利語氣成對比的是,書記官緩慢的打字節奏,法官屢屢指示中斷對話,因為法庭上所說過的話都須精準留下證據,但書記官打字速度無法跟上庭上諸人說話的速度。打出來的文句一句句顯示在電子板上,拖遲了對話的進行。但是已經拖了十年,誰還會在乎打字的速度?
偌大的法庭沒多少旁觀者,僅有雙方律師、檢察官來來回回輪流質詢證人的證詞,好像一幕不斷重播的戲。一整日,就問一個證人,想想有些可笑? 為了24元,大家在此耗費終日。究竟是莊家兄弟的儲蓄或是贓款?關鍵似乎就在莊母是否說謊,原告律師咬住莊母將三月二十三日土地公生日說成媽祖生日,指稱證人說謊,推出證人其他證詞亦不可信。十年的光陰,是蓄意說謊、護子心切; 抑或年邁體衰、記憶錯置,似乎很難在法庭上找出真正的答案。何況,更讓人懷疑的是,24元竟能做為定罪的根據。莊母為什麼要被質疑? 應該由指控者說明他們為什麼認定這是贓款,這才符合社會感情,不是嗎?
法官端坐堂上,一身漆黑法袍,看來凜然不可侵犯。有條有理的主導著程序的進行。看得出來受過良好的訓練、也有相當的審判經驗。真令人好奇,在這場儼然的司法儀式背後,身負正義使者之責的法官心理究竟怎麼想?絕不會將此看成是一場鬧劇,但難道他們真的那麼相信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正義的嗎?
定罪的證據如此薄弱。24元,在現今的世代裏,僅僅能買到一杯珍珠奶茶的24元,沒有來由的被指為贓款,進而認定了蘇氏三人是這場駭人聽聞姦殺案的主謀。
如果他們真的有罪,這樣粗糙的偵辦過程與薄弱的證據,讓人覺得一切憲法、訴訟法的對人權保障的規定都是虛設。如果他們其實無罪,司法早已耗了他們十年青春。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讓人對現在的司法體系,感到可怕。法律的象徵是一把衡量事理的天秤與一柄代表力量的寶劍,我們賦予司法定人生死的權力,是因為相信它能夠照著天秤的指示將劍揮向正確的方向,如今,看到蘇案糾纏十年的景況,這把劍究竟會揮向何方?恐怕已不是當初賦予它力量的我們所能預見,這次是蘇氏三人,下次又是誰? 是你? 是我?
(作者為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