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別人的生死:論廢止死刑

黃文雄

別人的生死:論廢止死刑
黃文雄
生死學在台灣聽說是顯學之一,其所顯示的意義之一是對瞭解自己生死的重視。死刑的問題--也就是別人生死的問題--卻迄今未能得到同等待遇。不只不曾得到重視,台灣社會針對死刑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近乎完全「自閉」的性格,一種眼不見為淨的集體潛意識。這個現象的證據並不難找。例如,四月底陳總統接見單國璽主教時,曾呼應教宗的呼籲,答應考慮廢止死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國家元首如此公開承諾,但報上只不過熱了一、兩天;又如史無前例的蘇建和等人案再審,已經開庭十七次,也始終被當做個別的可能死刑冤案處理,一點也帶不出有關死刑問題本身的通案討論。
在這種情況下,法務部陳部長五月十七日主張在三年之內廢止死刑,是一個可喜的發展。三年為期的時間表雖然還有商榷的餘地,其所可能引發的討論和爭論,或許將有助上述「自閉」狀態的鬆動。一個經歷死刑辯論的社會和一個未曾經歷死刑辯論的社會,在道德發展上絕對會有雖然難以量化,卻無可否認忽視的差異。
死刑存廢問題為 應值得辯論?這篇短文只能提出幾個希望能刺激討論的事實。
第一, 有多少人知道廢止死刑是世界潮流?並且有一個聯合國發起的死刑廢止運動?目前有超過半數的國家在法律上或實際上廢止死刑,在並未廢止的國家,死刑執行人數也逐年減少,集中於少數幾個如中國、剛果、美國、伊朗、台灣等幾個國家。
第二, 有多少人知道台灣在世界排名榜上的位置?以死刑執行的絕對人數算,台灣穩居前十名;如果除以總人口數,則台灣極可能是「冠軍」。唯一使台灣不能穩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中國等國家的統計數字一般認為過於低估。
第三, 以因為死刑問題在先進國家中惡名昭彰的美國為例,一九七六年來有八十七人因為新證據的發現而在處決前就得平反。同一時期有六百四十二人被處決,兩者是一與七之比。【經濟學人】雜誌曾因此提出一個比喻,如果每出七架飛機就摔一架,早該停飛了。我國呢?我們有多少人曾就這個問題思考過?換言之,如果遠比我們講究正當法律程序和科學辦案的美國有這麼多的死刑冤案,在充滿積弊沈痾,不時傳出一案雙破的我國現有司法體系下,我國發生死刑冤案的或然率有多高?
對於死刑問題,台灣社會一直有一個詭異的矛盾。歷年民調顯示,有六、七成的民眾表示對我國的司法體系缺少信心,同時卻也有高達八成的民眾贊成維持死刑。這個矛盾如何解釋?如同前文提及的「自閉」問題,還有待法律社會學者和社會法理學者的研究。無論如何,即使沒有出於政治動機的干擾和 弄,克服這個矛盾也將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但是死刑廢除史上常見的另一個「矛盾」也帶給我們希望。一般而言,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較高的人贊成死刑的比例往往高於一般民眾,但帶頭廢止死刑的人卻也出於這個「菁英」階層,尤其是政界和媒體的菁英。我國雖然還沒有這方面的統計資料,情形可能也差不多。以法、英和加拿大為例,雖然過半數的民眾贊成死刑,但各該國的政治和媒體菁英還是聯手「說服」了民眾,而前者並沒有受到選民在選票上的懲罰。
陳總統和陳部長的帶頭作用能不能為台灣製造這種條件?這將是台灣的政治(不論朝野)和媒體菁英在勇氣、智慧和氣度上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