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看到謊言背後的真實

何友倫

「你們為什麼願意出來抗爭?」、「做社區工作的心情是什麼?」以上兩個問題,或許對大多數的法律人來說,不曾想過,但今年司改會的學生研習營,卻帶給大家完全不一樣的經驗。今年的主題:學校沒有教的街頭法律課,相較過去幾次的主題:讓人民參與審判(2011)、模擬陪審員(2012),有非常大的差異。首先從主題框架的課程內容即可見一斑。今年的課程,特別關注社會運動,不止討論運動訴求與法律的關係,更有街頭甘苦談的時間,邀請諮詢員與學員分享運動者的經驗、心情。隔天工作坊的主題,也納入非法律直接相關的議題討論,讓學員能夠以更多元的方式彼此說服。筆者認為研習營課程納入與過往不同的內容是好的,能夠帶來更多的刺激,讓學員除了認識法律相關議題外,也能夠思考法律與社會的關係。
學員的組成,法律系與非法律系將近一比一,每個人來參加的理由也不盡相同,不過他們有一個共通的性質,即泰半沒有經歷過任何社會運動的人,除非身邊有認識的朋友,否則對於運動的想像,也只有從媒體得到的訊息,無法得到更深入的資訊。筆者與學員分享運動經驗時,觀察到幾個有趣的現象,例如許多人會以環運作為社會運動的標準,來跟其他運動作比較,討論訴求、策略的差異。另一方面大家的問題也集中在具體的抗爭現場,想知道組織者如何面對國家公權力的執行,又或者是如果警察打人,你們怎麼反應?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固然重要,卻也是現今社會運動的盲點,大家在乎的,往往成為運動現場的血氣之爭,藉著學員的提問,更能看到非運動圈的人對於運動的認識有其侷限。
第二天的工作坊,筆者參與支持禁宰活禽政策的組別。這個議題相對於素人法官,似乎更接近常民一點,畢竟前陣子雞農上街遊行,要求捍衛多元土雞。然而出乎筆者意料之外,多數人對於這個議題相當陌生,彼此的分工也緊守自己科系的專業,法律系的學員負責上台報告、解釋法條,美術相關科系的學員做美工。這樣的分工模式,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大家幾乎沒有經過討論,就自然的做出自己大學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然而筆者以為,一個理想的工作坊,應該是一個互相培力的機會,讓彼此能夠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不只在意團體的成果,個人的成長也很重要。很可惜這樣的討論形式,在這次的工作坊無法完整地體現出來,每個組別都有特定的人掌握絕發言權的情況。
除了工作坊培力的機會沒能好好把握,筆者認為政策公聽會的情況也有幾個問題值得被注意。雖然名為政策公聽會,然而這個公聽會的性質在議題介紹後即蕩然無存,成為不同立場的人相互辯論之平台。姑且不論公聽會是否能有相互對話的機會,然而當辯論技巧成為雙方陣營所在意的,則政策內容是什麼也不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禁宰活禽政策的正反雙方,儘管客觀上有許多類似的措施,最終卻沒辦法求取一個平衡的方式,因為大家並沒有營造一個溝通環境,反而思考如何透過對方語言上的矛盾將對方駁倒。筆者認為這樣的進行方式是危險的,尤其出現在有一半法律人的場合更需要被小心看待,如果我們爭辯一件事情的對與錯,流於形式上的意義,對於實質的意義,我們自身並不在意,甚至沒有一個清晰的架構,則我們要如何分辨社會更複雜的情況?如何看到謊言背後的真實?
當然,希冀透過一次的研習營就可以改變大家長久以來的習慣是天方夜譚。然而透過指出這些問題,我們都需要更加認真看待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也因為這次的研習營有為數一半的法律系學生,也是一個好的機會拉近法律系學生與社會運動的關係,正如同林執行長所說,法律系的學生除了國考,也應該走入社會。本次研習營即是一個好的開始,讓我們看到運動與法律的對話,儘管與課本所教的相去甚遠,卻是活生生的法律案例。唯有瞭解法律背後的社會現實,不為其框架柱,才能在各個議題站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