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台灣的優質新聞巴萊需要天使—從構想到實踐

羅世宏

還記得魏德聖導演為了籌措拍攝《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的龐大資金,辛苦地四出尋找好心的「天使」?
不需多做說明,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台灣的新聞業正跌入谷底,八卦、瑣碎和置入性行銷新聞充斥,若情況繼續惡化,目前在台灣已經少得可憐的優質新聞和調查報導未來甚至可能成為絕響。台灣需要真正的優質新聞,「優質新聞巴萊」同樣也亟需要「天使」?
由於網際網路技術逐漸成熟,透過網路集合群智群力的努力逐漸成為可能,而且全世界各個領域都有人正在探索這些可能性:例如,新聞業有《Spot.us》平台實現了群眾資助的新聞生產和流通,創投業有《AngelList》平台為小型創新事業提供第一桶金,《Kickstarter》平台為各種社會行動構想(包括「佔領華爾街運動」)提供資金。
在台灣的我們,可以怎麼做?除了抗議或抱怨台灣的商業媒體亂象之外,亟需自力救濟的公民行動。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來自公眾的小額捐款可以成就什麼樣的大事?
《weReport》的構想緣起
2010年底,胡元輝和我共同撰寫了一本書──《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台灣反思》。對國內新聞業面臨的迫切危機,特別是原本就供給不足的優質新聞在新的一輪危機中面對更為艱難的處境,我們深以為憂。我們在書中主張,政府和企業設立的慈善基金會有責任挹注資源促成優質新聞的生產與流通。但我們也知道,這項呼籲不容易很快得到政府和企業界的支持。坐而言之外,我們決心起而行,努力找尋任何能夠支持優質新聞生產和流通的有效機制。尋尋覓覓中,我們似乎找到了!《Spot.us》為代表的群眾資助(crowd-funding)和英國學者Dan Hind倡議的「公眾委製」(public commissioning)概念,向我們指出了一條具有實踐可行性的路徑。
公共委製模式所需資金來源可來自公部門資金,亦可來自公眾的小額捐款贊助。前者如Dan Hind(2010)所主張的,將BBC執照費收入的一部份(約當每年8千萬英鎊),透過公民參與式的委製系統(asystem of participatory commissioning),在地區(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設置法定機構,負責發放經費給有志於進行調查報導的新聞記者和研究人員,並負責確保報導成果廣泛刊播和流通。調查報導之前的提案,與調查報導完成之後,舉行公開會議讓專家和公民參與經費分配和成果監督。後者則如美國的《Spot.us》調查報導媒合平臺,由David Cohn首創於2008年底、2009年初,自詡為「社群資助的報導」(community-funded reporting),由公民讀者透過小額捐款贊助各類調查報導提案,提案者獲得資金後完成調查報導的成果必須公開流通刊播,包括在主流媒體上露出。《Spot.us》奉行創辦人強調的透明、問責與公開(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ndOpenness)三原則,相信新聞會比(營利性)新聞組織存活得更久。Dan Hind與David Cohn的構想殊途同歸,兩者資金來源不同,但運作精神一致,皆強調公眾參與和公開透明的過程;前者仍在研議階段,而後者已經運作多年並有初步成果。
在台灣,社團法人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也開始嘗試落實這種公眾委製的理念。2011年12月3日「《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臺」(http://we-repor t.org)正式啟用,立基在「群眾資助」(crowd-funding)與「群眾參與新聞生產」(crowdsourcing)的理念之上,將其九成以上的資源和成本投入於優質新聞生產,與傳統新聞業只投入其一成到一成五的資源於新聞生產的模式剛好相反。《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希冀推動非營利深度報導/調查報導在台灣生根,促使公眾以更積極的方式,透過小額捐款贊助去支持好新聞的生產和流通,以突破主流商業媒體多年來怠忽公共議題調查報導使命的困境。
《weReport》的建置歷程
但要在台灣複製《Spot.us》的模式,起步甚為艱難,要建置一個群眾資助、公眾委製式的調查報導媒合平台,我們需要「第一桶金」。曾於2010年年底與2011年3月兩度親訪國內某一基金會,基金會負責人亦熱情表示支持之意,可惜等到我們提出具體規劃與尋求贊助的資金需求後,該基金會後來似乎沒有任何具體回應,我們在些許失望之中,也只好暫時作罷,另覓其他資助來源。
2011年6月11日,媒體公民會議「優質新聞與調查報導媒合機制的實踐可能」座談場次,我與胡元輝共同拋出了籌設「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構想。我們的基本想法有三點:
一、在經濟、科技與政策等諸種因素衝擊下,全球科技先進與經濟富裕國家的新聞業多遭逢經營上的極大衝擊,特別是仍為原生性報導(originalreporting)主要生產者的報業,更是出現還有沒有明天的疑問。面對此一劇烈衝擊,絕大多數報業均選擇瘦身裁員、縮減支出以為因應,首當其衝的就是地方、國際與調查報導等部分的經費,台灣亦不例外。
二、調查報導被許多新聞研究與實務工作者視為報業的重要資產與民主的重要基石,從第四權或公共領域的理論言之,以揭露社會實相為宗旨的調查報導,不僅是避免民主政治腐化的看門狗,也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必要的資訊武裝。一旦隨著新聞業的衰頹而弱化,其所影響者豈只是新聞業自身的價值而已。
三、近年來,具有高度互動功能,並能凝聚群智群力的網際網路,已成為各國報業危機局勢下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重新出發的據點,特別是許多非營利的網路新創媒體,已經展現其推動調查報導的渾厚潛力,連得兩屆普立茲新聞獎的網路媒體《ProPublica》,及以社會大眾小額捐款方式成功運作的《Spot.us》,就是其中鮮明的例子。
在檢討台灣優質新聞/調查報導的生產與流通現況之後,我們論證了優質新聞/調查報導的重要性,最後希望能夠在台灣催生一個優質新聞/調查報導的線上媒合機制。林照真以一位具有調查報導記者資歷的傳播學者身份當即呼應這個構想,並當場允諾個人願意贊助新台幣170萬元以玉成此事。
有了「第一桶金」之後,胡元輝和我參考並著手翻譯《Spot.us》的相關運作規範,接洽並與網站建置團隊初步研商在網站設計上如何落實相關構想。接著,我們藉成立「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之便,以理事身份向協會提議設立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獲得正面回應,蘇正平、林峯正等理事更提供許多寶貴建議,最後由理事會通過授權胡元輝、吳錫河、賴秀如、邱家宜和我五人組成「平台建置小組」,在2011年8月間緊鑼密鼓召開多次會議,確定平台正式名稱「《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以及「You Support, We Report.」。
緊接著,在《weReport》於2011年12月3日正式啟用前後,平台接受了來自葉博文先生和翁秀琪教授合計共30萬元的2筆捐款,並開始徵求報導提案。此後,來自200多位個別公民的小額贊助款也開始湧入。
《weReport》發展大事記
2011/05/01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舉行成立大會,決議推動優質的深度報導。
2011/06/11 胡元輝和羅世宏在媒體公民會議上倡議公眾委製概念,希望籌資建置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當即獲得林照真應允捐款170萬元。
2011/08/16 《weReport》建置小組召開首次會議,小組成員包括羅世宏、王錫河、賴秀如、邱家宜、胡元輝。
2011/11/11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監事會通過成立《weReport》執行委員會,邀請羅世宏、林麗雲、陳順孝、賴秀如與胡元輝擔任委員,並由委員互推胡元輝為召集人。
2011/12/03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舉辦《weReport》開站儀式,正式上線。
《weReport》能做什麼?
平台成立了,怎麼運作?能做到哪些事情?
我們希望這個平台以公開、透明、開放與問責的方式運作。
我們希望這個平台能夠做到以下幾個功能:
第一,最重要的是,讓有決心有能力從事調查報導的人能夠公開向公眾提案,並提供執行和預算規劃等說明資料,從而從公眾手上得到執行並完成此提案的資金或其他資源。誰能夠向平台提案呢?原則上,除了既有主流媒體編制內全職新聞從業人員不得提案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平台提案,尤其歡迎自願或非自願離開新聞戰場但對新聞仍懷抱熱情的前新聞工作者、自由撰稿人、公民記者、大學新聞傳播科系教師和學生。提案者可以是個人或團隊。
得到群眾資助的個別提案,提案人在執行之前必須與平台簽約。簽約後,由平台支付提案人40%的款項,待完成部分工作後須公開提出期中報告以獲得第2筆大約30%的款項。最後一筆30%的款項要等到提案執行完成並符合新聞報導準則(例如已嚴守事實查證的新聞專業要求)之後撥付。
提案人必須在簽約後2個月內完成報導,因故得展延1個月,但若因故無法執行或完成提案時,提案人依約應歸還其所獲得的資助款項,以供平台用以資助其他的調查報導提案。
第二,提案最終完成的調查報導作品以創用CC授權方式,開放自由流通分享,亦歡迎既有主流媒體轉載或摘錄部分內容,只需做到「姓名標示」的授權條款要求,亦即標示其所轉載的報導內容來自《weReport》以及報導者的姓名。
我們更不排除與既有主流媒體和合作的可能性,以擴大優質新聞/調查報導的社會影響力:若既有主流媒體願意資助某個報導提案,可以贊助該提案所需資金的半數以上,可以與本平台協議獲得一定期間的獨家刊登或獨家播出權利;但過了一定期間,無論該主流媒體是否刊播此一調查報導內容,我們都同樣將以前述創用CC授權方式公開釋出供外界自由流通分享。
第三,我們希望每個提案都能獲得更多的小額捐款民眾的支持,因此規定任何人(除了前述主流媒體之外)不得資助任一提案所需資金的二分之一以上,以落實擴大公眾參與的精神。
雖然平台方也可以在執委會議決的情況下,以平台的資金直接挹注某個報導提案,但平台方同樣受到兩項限制:一是該提案必須從公眾手上至少募得所需資金的二分之一以上,平台才可以考慮是否直接挹注。二是平台經執委會議決可直接資助某一提案時,最高只能資助該提案所需資金的49%。
小插曲:公眾委製VS.公開勸募
《weReport》運作至今,已得到各界肯定與支持,正逐步累積經驗,期能發揮更重要的角色。不料近日內政部突然以《weReport》未事先申請許可,有違反《公益勸募條例》之虞,要求暫勿公開募款帳號。
我們認為,公眾委製與《公益勸募條例》所規範的對象,在概念上差別極大。我們希望,在釐清相關法律疑義之後,政府部門可以從寬認定,以玉成此一有意義的公民行動,若有必要,政府部門理應主動修改不合時宜與公民社會實際需要的《公益勸募條例》,以趕上科技和社會進步觀念的變化。
縱有此一插曲,這將不會是《weReport》的終曲。我們相信,台灣日漸成熟的公民社會有很多「天使」願意支持真正的優質新聞,有很多「天使」願意支持像《weReport》這樣的平台,我們必將更為努力,讓《weReport》這個亞洲第一個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得以永續發展下去,以促成台灣成為一個更為公平正義與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