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既輕也重,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

編輯部

司法改革雜誌,總是很難避免的需要去處理沈重的議題。這一期雜誌的主要議題,說很沈重,是有點讓人難以承受;說輕也輕,不過就是條人命罷了(?)
第一個專題企畫,談的是「死刑」。回想一下,對於這個議題,你所持的立場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的人或許沒有多想就已經在心中有定見,不管是贊成或反對。製作這個專題,我們希望大家可以不要憑直覺就選定立場,理性的來想想死刑這個議題。
「對死刑維持論的答覆」一文中(第15頁),李念祖律師用淺出的理論及文字,個別反駁死刑支持者的論點;紀欣律師花很長的時間研究,寫了《生死一線間》這本書,「廢除死刑不該只是口號」(第18頁)這篇文章,應可當作是一位深思者所提出的建議;雷敦龢神父的文章表面上是要告訴台灣「歐洲為何沒有死刑?」(第21頁),但實際上這篇文章訴說的是,台灣沒有必然存在死刑的文化,我們不應自限。「民意贊成替代死刑方案」(第23頁)林欣怡記錄的是「替代死刑推動聯盟」的成立過程,會議激盪中大家得到的另一個結論:用不同的角度詮釋,我們可以從數字中看到民意支持用其他刑罰方式替代死刑。因此,吳志光教授的「司改筆記」(第6頁)也希望大家可以從替代死刑的觀點,重新思考生命價值。
另外,編輯部整理了「世界死刑制度一覽」(第 頁)希望大家想想,我們要站在世界的哪個位置上?延伸閱讀的介紹(第 頁)則是可以得到另一個驗證:死刑在台灣不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從少的不能再少的書中,我們挑出幾本好書與大家分享。
用「釋憲聲請」(第34頁)及「判決評鑑」(別冊)來深度檢視徐自強案,或許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及也不是最終的目的。在三次非常上訴被駁回後,釋憲聲請成了徐自強最後的希望,希望新任的大法官能做出保障人權的解釋,不要讓「同案其他共同被告的自白」成為殺人的利刃。至於判決評鑑某種程度則是對司法權威的挑戰。八年了,怎麼能夠查不清一個案件?李茂生、黃朝義、何賴傑三位教授提出他們對全案判決的分析。
至於「大法官同意權行使總評」則是延續上期的焦點,由劉靜怡教授帶您觀察大法官審查的過程(第44頁);而民間監督大法官人選聯盟的觀察總結果(第46頁),也在這期雜誌中公布,讓立法委員的問政表現及素質接受公評。
司法人「有感而發」則是何克昌檢察官談「偵查之核心」(第53頁);美國中國法權威孔傑榮教授來訪(第57頁),發現民間及官方的報告怎麼差這麼多?「先調解 後司法」(第58頁)則是調解制度與司法改革研討紀實。
這次是司法改革雜誌繼第27期以來,第二次作有關於死刑存廢的專題,不過,社會關於這個議題討論的廣度及深度,似乎沒有太大的進步,而現實社會情境對於死刑看法與作法,也並未有太大的改變。「替代死刑推動聯盟」的成立,宣示一件事情,這是個該長期奮戰的議題,既輕也重,大家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