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從白絲帶運動到對於傳統男性氣概的反思

畢恆達教授

從白絲帶運動到對於傳統男性氣概的反思
畢恆達

翻開報紙,性騷擾、強暴、情殺等各種性別暴力的新聞始終不斷。在性侵害的案件中,受害者中男性大約佔了十分之一,而加害者中男性卻佔了約百分九十五。如此懸殊的性別比例,顯示性別暴力確實是一個性別結構的問題。
在一個為男性所主宰的社會中,男人被賦予較高的期待;弔詭的是,在男人的世界裡,男人也永遠不會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在永無休止的競爭之中,結果貶抑他人成為證明自己的方式;而貶抑女性則成為男性認同的基礎。娘娘腔與同性戀遭受歧視,不也就是貶抑女性氣質的具體展現?
前幾年台灣曾經流行「新好男人」的論述,媒體運作的結果,讓不少男人感受到壓力。男性同儕之間會開玩笑:我要趕回家幫太太帶小孩、記得在餐桌上稱讚太太的廚藝等等。這種論述,確實讓男人洗碗、陪小孩的次數稍微增加,但是卻沒有真正反省男女性別角色的結構性問題。結果男人仍然只是「幫」太太洗碗、陪小孩,而不是認為家事是家人共同的責任。至於女性在教育、工作與法律等領域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也沒有在新好男人的論述中得到檢視與反省。
1989年年底加拿大一名男子自認為他的發展機會都被女人搶走了,於是在蒙特婁一所大學內展開對女性的大屠殺。他在槍殺了14名年輕女子後自殺。兩年後,一群男性希望社會能夠從這個悲劇中學習反省,覺得男性不應該再對男人加諸女人的暴力保持沈默,於是發起白絲帶運動。
檢討性侵害現象的同時,必須探討暴力與男性氣概養成的連結關係。如果要停止強暴,我們男人應該要揭露並消除支持強暴的男性氣質,進而重新界定一種解放、自由、沒有暴力的男性氣質。當性侵害無所不在的時候,一個走在暗巷的女人,可能會對任何陌生男人感到懼怕。而如果你因為女人將你視為威脅而感到憤怒的時候,請將那憤怒轉到那些造成女人此種知覺的無所不在的男人暴力、請將你的憤怒轉化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當然做為男人也不必要感到原罪,罪惡感只會破壞自我意象,卻不會導致社會的改變。與其有罪惡感、防衛機制或無助感,倒不如將之轉化成為改變的力量。
就從今天開始,你願不願意嘗試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不要使用歧視與貶抑女性的語言、不要輕易打斷女性的談話或幫女性做結論、願意傾聽女性訴說她們的經驗、不要吝於流下感動的眼淚、不要害怕在男人與男人之間表露自己的感情、不要譴責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受害者、對不喜歡的應酬酒色文化說不、對貶抑女性的電視廣告與節目生氣、聲援並支持婦女運動…/經過反省的沈默、說話、生氣與行動,都會是一顆善意的種子,可以掙脫傳統性別的枷鎖。

(作者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