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那一夜,你在哪裡…

編輯部

2014年3月18日,立法院上演了30秒將兩岸服貿條例送出委員會的荒唐戲碼,這葬送了許多人對於民主法治的共同想像。3月23日夜裡,又有另一個民主法治的共同想像遭打破:國家暴力赤裸裸地施加在參與反服貿黑箱運動的民眾身上。這夜,讓人難眠…
「那天我剛從司改會回家,爸媽看到我就指著電視說:『我們以為你人到現場了!』電視螢幕上警察和學生在行政院對峙,字幕打上『準備驅離』。我立刻跟爸媽說『我要回司改會』,什麼東西都來不及放,就趕來了…」
「我的家人不支持我參與學運,我沒辦法到現場。但是我看到電視上警察不斷放話說要強力驅離學生時,我非常擔心。我整個晚上都守在電視前,一直到凌晨4、5點…我雖然覺得很累很累,但真的沒辦法睡…」
「323到324的那晚,我人在行政院附近。看到水車其實我也很害怕,但是我還是緊緊勾著身邊不認識的人的手。當警察用強力水柱沖散我們時,真的很痛。不只是身體的痛,也是心的痛。我哭了,我不知道我們的國家怎麼會變成這樣…」 當人民對民主法治的想像遭打破時,召喚了不同位置的人們集結起來,就戰鬥位置。本期司改雜誌,帶各位從一位跟著學生翻牆、進入行政院的單親媽媽的故事看起。最初這位媽媽到現場只是單純想要表達對學生的支持,到行政院也只是看看自己能做些什麼。但是到了行政院卻一起和學生們被警察當作是暴民,經歷了無助、混亂和暴力對待。而另一位同樣見證這一切的政大法研所學生,則描述了現場所發生的國家暴力,如何強烈地衝擊了身為法律系學生的他。
這場捍衛民主法治的抗爭,除了有肉身的抵抗,還有一股守護的力量,那就是一群投入公益的義務律師。本期專訪了在324行政院驅離發生時,第一線參與的丁穩勝律師,丁律師認為法律是「鬥爭」的結果,他指出為了實現理想,就必須義無反顧,不斷抗爭。而抗爭也不會只在街頭結束,國家對於參與者的事後清算,以及我們對國家暴力的控訴,才正要開始。本期也專訪了曾威凱律師,從他為抗爭民眾辯護的經驗指出,公民不服從的抗爭行動往往會被獨立切割出來,但是國家的濫權卻屢遭輕忽。協助組織這股守護力的則是司改會的陳雨凡律師,在此專訪中可以看到民眾對於律師在場的高度期待,而這高度的期待背後正是對於國家機器的極端不信任。
如果在前面我們看到的是抗爭中「國家」與「人民」的對立,在接下的文章我們則可以看到被對立起來的兩邊,內部的歧異性,以及這種歧異性如何被抹去。本期也專訪了抗爭中彷彿站在人民對立面的基層警員,告訴我們以警員的角度,是如何看待這場運動,以及之中的參與者,並分享「警員」與「抗爭者」這兩群人如何把對方建構成「國家暴力」以及「暴民」的化身。參與立法院議場醫療團的唐守志醫生,也從「社會情境下角色的強化」,說明他對這個現象的觀察。最後,在整場抗爭中幾乎都待在立院議場裡的社會學教師陳惠敏,則由全控機構的角度,來解析議場內人的異質性如何被抹去,並指出這場抗爭中的重要課題:我們如何正視彼此的差異,並試著練習說話,去說服不同意見者與質疑者。
2014年4月11日議場內的學生宣布佔領立院的行動結束,大家逐漸各自散去。看似各自逐漸回歸原本的日常生活,但是大家帶著行動中的種種體驗回去,這或許已經讓人再也回不去了。
那,現在,你在哪裡,你又將往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