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教育與政治:違反教育中立的課綱微調 —與談人 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教授)

編輯部

這次課綱微調引起多方爭議,周志宏老師從課綱的法律性質提出觀點,我想從另一角度來討論這個爭議。台灣已是民主社會,民主社會的特色即是意見的多元,而且是受憲法保障的自由。在開放的民主社會裡,多元的意見及價值,與教育、文化的傳遞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如何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裡,形成大家可以接受、運作的教育課程,課綱的制定勢必充滿爭議,這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對於教育跟法律的分際,特別是執政黨的特定意識形態主張,是否能透過教育體系,用課綱的制定或以課綱微調的方式來進行,這是我比較關心的面向。若學生認為應該使用「日治」,不應是「日據」,老師是否可認定何者是標準答案?甚至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老一輩的台灣人,過去從小在戒嚴時期的教育中長大,在過去我們這樣被訓練,有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在民主社會中,我認為這樣的意識形態介入到教育是不可接受的。
王曉波教授認為教科書內容應「依照憲法」,然而《憲法》有很多部分,王教授特別強調的是第四條固有領域,認為教科書中的「中國」應改為「中國大陸」作為區別。但大法官曾作出釋字第328解釋,認為:「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有趣的是,大法官都認為這是政治問題,不給予定奪,而教育部組成的檢核小組,卻特別要來做這件事情,合憲性部分也值得討論。就過去修課綱、制定課綱的經驗,我認為此次的課綱微調程序上有諸多爭議,讓我們質疑這明顯是政治操作,而非基於教育專業。
過往課綱也曾作過修正及微調,然而此次公民與社會科課綱微調的審議程序及基層老師意見的形成過程,與過往不同是由所謂的檢核小組來進行。事實上,教育部於2013(民102)年5月時進行自然跟數學領域的微調,而這確實是因教育專業上的需求。當時教育部長表示,因12年國教已在草擬中,修改課綱最直接影響的是教科書出版社,因出版社必須依照課綱審訂,若課綱一天到晚變動,出版社就必須配合變更教科書內容,故一般而言,除非有必要性,課綱不會時常變動。而此次的修訂,「課綱微調檢核小組」組織上欠缺法源,程序上審查過程倉促,1月13日發公文,1月16及18日兩天連開三場公聽會,且是期末考時期,難以讓基層教師充分參與,讓人懷疑有政治力的介入。從民主憲政主義,以一個國家的角度,針對不同的政治主張,教育該如何避免受到政治力的影響,我們當然知道教育的確充滿政治,不過至少要遵守教育中立的原則。
依《教育基本法》第6條:「教育應本中立原則。」特別規定國家不可以為特定的政黨、宗教來進行宣傳。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微調內容已存有特定的意識形態,這個意識形態,正是台灣在政黨分歧上面最大的一個點——統獨問題。而大法官都已認為固有疆域是政治問題,不應由大法官去認定,所以我認為此次教育部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課綱微調,基本上是違背教育中立原則的。當然,基層教師們要怎麼去看待統獨問題,民主社會有不同的意見,特別是政治立場上的不同,這是常態;但是政治立場不應有標準答案,若學生因為政治立場與教師不同,用「日治」的用語名詞而被扣分,我認為這也是違反教育中立原則的。教育應該開放多元,不可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的簡模,如過去威權專制期間的教育體制模式。教育的重點不應著墨於名詞用語,應在於學生如何去議論及建構想法。
在多元價值、多元意識形態的民主社會裡,身為一位教師、一個國家教育機關來面對這種意識形態的爭議,不應懷有特定立場,甚至用課綱微調的方式引導,若不同政黨執政就不斷去改的話,結果只會沒完沒了。我不否認教育確實充滿政治,但教育更該關心的應是學生能不能擁有足夠的民主素養面對多元意見,若教師或教育部做意識形態的介入,對於民主素養及態度的學習反而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