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考公民=提昇法治教育品質?──由國中基測第28題談起

潘淑琴

考公民=提昇法治教育品質?
──由國中基測第28題談起
◎潘淑琴_民間司改會執行祕書
民間司改會的法治教育小組
除了司法改革,民間司改會也成立法治教育小組,並設置法治教育資訊網(www.lre.org.tw)。小組成員經過歷次會議所共同激盪出來的智慧結晶,主要顯現在兩本代表作:《看電影學法律》以及《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最近小組成員思考的問題之一,是公民科未來是否應列為大學入學考試科目。另外,在法治教育資訊網的討論區上(www.lre.org.tw/phpBB/index.php),有網友反應,本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第28題,出得不好,反映了我們的法治教育品質不佳。(註)
註:94年度國中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第28題:
阿剛和小福因停車問題發生口角,小福動手毆打阿剛致使其手部骨折。請問:阿剛應採取下列哪一種途徑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A.向地方政府提起訴願
B.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C.向高等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D.向地方法院提起刑事訴訟
綜合大考以及國中基測這兩件事,所衍伸的疑問是:(1)關於公民科,考比較好,還是不考比較好?(2)公民課應該怎麼教?(3)考題怎麼出比較好?
這些疑問在法治教育小組的例行會議上,進行過一小段討論,關於將來可能考公民一事,大抵是持保留以及疑慮的態度者居多。其中洪鼎堯老師就打比方說,未來不排除看到律師開補習班,大舉開班授課的景象;原因是,一旦要考公民,按照現有的考題內容,法律學的比例是蠻多的,學生家長鐵定會擔心在校學習的不夠,孩子有必要在校外另行補習,加強公民科。高涌誠律師則說,以目前的師資、教學以及考試引導教學的現況而言,現階段並不適宜貿然加考公民,而且年底若決定果真要考公民,老師們會怕來不及備課。至於考題設計,林佳範老師強調,有鑑別度的考題,需要一段時間去累積。另外,目前有大學老師反映,許多學生程度不夠好,所以設計若干記憶性的題目,是希望高中學生能把一些起碼的記憶性知識背誦起來。換句話說,除了思考性的啟發及訓練之外,蒐集一些基本的學科題目,累積成為題庫,再讓學生背誦題庫內容,成為基本學力,如此的記憶性考題並無不可。關於這點,林孟皇法官是認同的。不過由於小組會議時間有限,討論過程不算周延完整,於是也身為法治教育小組執行秘書的我,另外請教法治教育小組的靈魂人物──黃旭田律師,以下摘述與黃旭田律師就以上議題的問答:
要不要考公民?
Q:據報載,關於「公民考不考」的問題,教育部長在年底會作出決定。您贊不贊成考公民?
A:這個問題,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考了會使目前比較不受重視的公民,會轉而被重視。學校會比較認真教。另一種是說,一旦要考,考試會引導教學,目前比較活潑的教學,就恐怕會無法繼續。
但是我認為問題在於,目前的公民是誰在教?是公訓系或社會科學院畢業的師資來教嗎?我敢說,50%不是。所以現在與其要求考公民,不如要求公民科的教學正常化!或許你可以說,考試引導教學,所以只要考試,就可使教學正常化,錯!
我認為教育部應該在3年內或2年內,要求公民需由公民系、法律系、經濟系等社會科學院所畢業的學生才能來教。先做到這點,再來談要不要考公民。現在很多學校的公民課是國文、英文科的老師在教,國文、英文的老師,怎麼可能好好教公民?要知道,學生的能力是取決於老師的能力啊!老師沒有能力,就不可能教活潑有趣的課程。所以我先不談贊成或反對,先談要求專業老師來教公民。把公民課還給有公民科教師證的老師。所以先問師資問題,再問誰來出題、出什麼題。
Q:題目怎麼出比較好?
A:我們的公民課教什麼?應該是是概念的,思考性的。前面說加考公民,老師就會認真教,認真教什麼呢?所以關於題目怎麼出,需要先去檢討內容,然後再來探討要考什麼。題目怎麼出,要考量題目有沒有引導思考,有沒有與現實生活結合,記憶性的題目要少,題目設計要精緻。通常靈巧活潑實用的考題,比較會引起爭議,有人怕引起爭議,就會不敢出靈巧活潑的題目。這種情形其實需要更多人去討論。我們既要設計靈巧活潑的題目,但又不要題目引起很多爭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是要很小心的。
其實公民科很多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你能不能言之成理。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沒有什麼不好。重點是考學生的意見,而不是考他的標準答案。就像數學,就算他最後的答案不對,但是演算的過程也可以算分。或者像寫作文一樣,讓他講出道理,有何不可?你可以問一個社會狀況,請考生列舉他的想法。這些都可以寫。主要是看學生能否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後話
像我這樣「六年級」、尚未生兒育女、職業又不是教師的人來說,現在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怎麼學習?怎麼入學,老實說,一時之間我缺乏具體清晰的瞭解。在我受國民教育的那個時代,學校發的教科書,是國立編譯館編的,另外導師也會幫我們訂購幾套補充教材(習題與參考書之類的)。然後參加高中聯考及大學聯考。而現在呢,就學習與教材而言,是所謂的:

一、九年一貫、一綱多本
現在鼓勵以學校為本位,由教師自行發展課程,國立編譯館已停止部編本的編輯工作。所謂「一綱」是指教育部先完成總綱的修訂,然後擬訂各學習領域的課程標準,公布之後再讓書商作為發展教材的依據。學校與家長再去選擇購買哪一種版本,即所謂的「多本」。

二、學習不是分科,而是分領域
按照新課程綱要,是以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健康與體育、藝術等6大學習領域及綜合活動為範圍。以社會領域來說,範圍是把「認識台灣歷史篇」、「認識台灣地理篇」、「認識台灣社會篇」、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等6科,以及國小社會科,整合為一個「社會」領域。換言之,社會領域主要是要讓學生學習到──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經驗知識。根據教育部中教司資料,雖採學習領域的概念,但因顧及高中學科師資培育、課程教學及知識理解之需求,仍沿用分科教學,而不採取領域教學。但是現有的師資通常是受分科訓練的畢業生,教師如何適應領域統整教學?這其實是無法快速獲得解決的問題。此現況也呼應了黃旭田律師對於師資的擔心。(據瞭解,現實中不少學校是在領域教學的招牌底下,由科任教師持續進行分科教學。)

今年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受到媒體的強烈關注,因為我們自90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而九年一貫的第一屆畢業學生參加的就是今年的基本學力測驗;從今年的基測結果,可以針對九年一貫的教改成績看出一些端倪。不過基測考試落幕後,隨之而來的重要課題是,高中課程要如何銜接這批九年一貫的孩子?原本為了銜接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課程勢必也要同時修訂,但是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需延至95學年度實施,94學年度入學之高一新生仍採用「現行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所謂的「上承大學基礎教育,下續九年一貫課程之銜接」,此一目標並未能在這屆孩子上高中之際得以及時實現。要說這些學生是教改下的白老鼠,也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