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誰來關心阿嬤的命運

王時思

誰關心阿嬤的命運
王時思
當慰安婦的問題成為台灣島內不同意識型態的角力戰場時,我們又再次見證了個人意志在歷史洪流中的微不足道。
透過將近半個月來關於台籍慰安婦的爭議,我們逐漸窺見了當年時代的歷史面貌,戰爭的殘酷與強詞奪理、人性的醜惡與卑微……大時代的無情無法清算、無能償還,後世再多的爭議也彌補不了個人的血淚辛酸……。但是,藉由歷史的反照,至少幫助我們看見族群內部的掙扎與矛盾,看見不同階層對於同一事實的認知歧異。
在這一波因為許文龍先生對慰安婦的言論而引發的政治效應中,敘述的其實是島內在台灣意識上的矛盾痛苦。對當年國民黨政權不滿的台灣主體意識,與大中國抗日仇日的情結,在台籍慰安婦的議題上被對立起來。嚴格說起來,除了婦女團體的援助,真正關心過這些阿嬤們命運的究竟有幾人?實在很難說。而在這樣的對立中,很諷刺的,最不被關心的恐怕就是阿嬤自己的選擇,當個人被置入一個歷史的架構中,立刻顯得微不足道,像是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戰爭或許是元兇,但是,究竟是誰會輪到不得不向命運低頭妥協,卻應該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至少應該被看見的是,無論當年是強迫徵召也好、誘騙誘拐也罷,即使真有所謂賣女兒的事件(特別聲明:目前婦援會的調查中並沒有這樣的案例),也明顯的集中在生活窮困艱難、缺乏知識及社會地位奧援的特定對象,如果能在殖民時代裡佔上一席之地的住民,約莫也不會淪為命運的祭品。很可惜這樣的認知卻在民族情緒的對立中被漠視,好像只要找到「他族元兇」就能一償血恨,忽略了被不同社會位置決定的命運與感情。
在台灣這塊漂流的土地上,外來/本地、殖民/被殖民、統治/被統治,一直決定著台灣人分類自己與他人的方式,也許我們應該抽空想一想,還有更多主宰台灣人命運的關鍵,這樣或許我們更能理解不同位置上的人的發聲,也更能正視他人的意志選擇,不會輕易的以自我的認知來理解他人的處境,更不會輕易推論出有人「自願」向命運低頭的結論。而當然的,也不會再有人以為讓一本有正有負的書暢銷,就能無視阿嬤們的命運而彰顯台灣主體意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