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Virtually Normal—正如尋常

陳俊志

Virtually Normal─正如尋常
◎陳俊志

1995年,美國東岸學界菁英安德魯‧蘇利文在主編The New Republic六年任期中,做了一件石破天驚的事。在典雅的藍燈書屋叢書中,以自己的同志生命史的辛苦探索為本,用最嚴謹古典的學院訓練,寫作了一本征服評論界的《正如尋常─辯護同性戀》。菁英白人男性的蘇利文破櫃而出,發出同性戀者自己的聲音,迄今影響深遠。

時空轉移到2001年2月3日的台灣,一位年輕的同性戀者窒息致死,屍體被發現在行李箱中。一個年輕的生命消逝,一個家庭將寂寞跋涉療傷之旅,錐心之痛正如任何喪失親人的尋常人家。哀憐與悲憫原應駐足撫慰,逝去男孩的同志性身份卻逆轉了可能的美好情操。

從2月7日開始,聯合晚報以頭版頭條《大學男生箱屍案,追查死者神秘男友》揭開一場羶色腥新聞戰的序幕。其後,平面、電子媒體各顯神通,逐日連載驚悚發展成《男男窒息式性愛》(自由時報)、《露骨挑逗電子情書》、《強暴棄屍誘殺,預知死亡紀事》(聯合晚報)、《同志E夜情,嗑藥大玩性虐待》(台灣日報)、《箱屍命案兇嫌呼之欲出》(聯合報)。

在可信新聞來源、客觀數據付之闕如的情況下,對性別議題不熟悉的社會版記者依據刻板印象,藉由一個同性戀男孩的死亡競相炒作,居然會出現自由時報記者黃泊川,陳恩惠這樣的報導:「窒息式性愛在男男同志圈內,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性愛方式。…玻璃圈人士透露,69式,10式和指摳式都有。」此舉無異以同志之死為名,行徹底性化/污名化同志族群之實。甚至在檢警宣告破案之前,聯合報記者朱慶文「獨家」破案:「據調查,邱姓股東(男,四十五歲)也有同性戀傾向,扮演『零號』角色,有殺人未遂和竊盜前科。」原來,在記者的觀念裡,性愛的體位,應該與前科並列公諸於世,逕行媒體私刑公審。

更令人同情的是男孩家人的處境,同一段報導可以由人本角度的「死者爸爸父子連心,認屍一看到照片,即默然點頭…」,立刻跳接充滿歧視口吻的「死者一身『細皮白肉』讓員警誤以為是女性,…,但肛門竟滲漏斑斑血跡,極不尋常。」
媒體的報導方式等於將男孩家人的尊嚴硬生生塞入另一個棄屍的皮箱中。

一向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同志朋友們,對社會版這種制式處理同性戀新聞的羶色腥手法當然不陌生。1998年11月一個同志男孩因感情受挫,自同志pub跳樓自殺,當時新聞發展的焦點竟然衍生為《pub男同志最愛流連,提供舞池再找壯男,吸引0號同志》、《玻璃情人,難逃致命迷思》、《亞當同樂會,大學生最多》。兩年後的今天看來,新聞編輯台冷血處理《箱屍案》的黃色小報風格,其來有自,正如尋常。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不過,在檢驗了新聞呈現方式的不適當後,也許可以從同志人權與公民權的角度上著眼。不可諱言,也是拜媒體聳動造勢之賜,讓警方這次必須克服潛藏的同性戀恐懼症,承受民意監督,傾全力以科學辦案的精神與證據調查真相,不致因性傾向的歧視,在享有公民權上造成差異不均的資源分配。我們可以從警方持續追查死者電子郵件、手機通聯記錄,地毯式拜訪地緣關係賓館,調閱錄影帶…種種動作,發現這一個案件是少數被認真對待的同志案件。

同時,相對的警方也必須開始學著與同性戀者這個身份族群(identity community)展開比較平等的善意對話。畢竟,悲憫、同情死者的同志朋友們,勢必將是提供最有利、有效(effective and decisive)破案關鍵的消息來源。

對比於1997年警方惡意臨檢,強制帶走五十餘位同志的《常德街事件》,以及1998年闖入同志三溫暖,迫令同志做猥褻動作,強行拍照製造偽證的《AG事件》,幾年內,台灣的同志人權顯影,從非常負面的國際形象,到這次警方辦案不因性傾向歧視而給予平等機會,的確是一條朝向《正如尋常》(virtually normal)的人性曲線。

男孩屍體藏置皮箱將永遠安息,一如潘朵拉的盒子充滿難解的象徵。想像的提問延伸到可能的關鍵人,如果男孩是在互相同意的性行為中(consenting adult)意外致死,對方卻礙於同志身分不敢曝光,既不信任過去國家機器,警察,媒體暴力對待同志的記錄,又不曾有機會以同志身份實踐過任何形式的公民權,於是,他選擇逃逸。被闇黑衣櫃壓得喘不過氣的他粗糙生澀地將男孩塞入了黯沈沈的皮箱。……..

真相尚未浮出之前,如此文學隱喻與身份政治化的大膽假設終歸徒然。唯有越來越多台灣同性戀朋友發出弱勢者的吶喊,書寫出一本又一本的《正如尋常》,這重重壓迫的黑箱才有終於消失的一天。

作者簡介:陳俊志,紀錄片導演及同志運動者。作品有《不只是喜宴》《美麗少年》《玫瑰的戰爭》
回應作者意見請email到[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