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死刑的社會生活─歐洲經驗談
編輯部
英國西敏寺大學「死刑研究中心」主任Peter Hodgkinson,是國際知名的死刑問題研究權威,此次訪華六天,不僅獲得陳水扁總統召見,並拜會其他相關人權組織、宗教團體,深入了解台灣當前法律及社會對「死刑」的態度;及政府逐步廢除死刑的計劃。
在Peter Hodgkinson訪問行程的最後一天,特別應民間司改會及台灣人權協會、台北律師公會之邀,在師大舉辦了一場「沒有死刑的社會生活—歐洲經驗談」(Living without death penalty--the European Experience)演講;Hodgkinson教授表示,「廢除死刑」是國際社會的趨勢,目前仍保有死刑制度的國家已經愈來愈少了。他以美國為例,在1960年代美國德州是國內少數存在死刑制度的區域,但德州的犯罪率並未因此降低,反觀費除了死刑制度的加州,以替代性的無期徒刑長期監禁的方式,其犯罪率反而是較低的。
他來台灣訪問後發現,我國政府早在二年前便已成立「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為被害人家屬作心理復健與協助,Hodgkinson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顯示台灣在廢除死刑的議題上,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則是要規劃運用怎樣的刑罰方式來替代死刑。
Peter Hodgkinson認為一般人之所以贊成保有「死刑」制度,不外乎是立於為被害者復仇的心理,所以賦予國家機器合法的「殺人」權力,所以,只有讓國家社會能為被害者家屬做更多的事情,民眾才能贊成「廢除死刑」的制度。而支持「死刑」論調者動不動就把被害者掛在嘴邊,只把被害者當作其理論的「籌碼」,而沒有思考應該為被害人做的事情是什麼。
以牙還牙的死刑制度是人類社會生活向上提昇的一大阻礙,國家社會必須研擬其他方式取代死刑,當然廢除死刑不是一夕可成的,也不可能立即叫所有民眾皆支持這樣的論調,Peter Hodgkinson認為要多與不同主張者交換想法、意見,這樣對於「廢除死刑」也才能作得更周延,讓「廢除死刑」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讓犯罪率能更降低,讓社會生活向上提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