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數位典藏檢索系統
這項調查單純的鎖定在司法行政的層次,希望瞭解對於法院服務的品質、態度,若以「消費者」的身份來看,會打幾分?不過從結果來看,顯然司法消費者並不滿意目前司法所提供的服務及產品,無論是服務態度還是法院的莊⋯⋯
王時思執行長
第 22 期
渴望專業的判決 不遲到的正義 本篇調查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第三項:百分之七十五的人認為在經濟、教育程度或其他弱勢條件者,無法在法庭上獲得司法公平的對待。這個結果其實說明的是一般人對於「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王時思執行長
第 22 期
崩盤的司法信賴度 本梯次的民調可算是「灰色篇」,對各項命題都充滿了悲觀而負面的看法,從只有百分之十三的人相信判決結果;百分之七十四的人相信「有錢即生、沒錢即亡」;更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八十九的人對於司⋯⋯
王時思執行長
第 22 期
公開評鑑只是監督的一環 在一、二項問題中將近九成的人都認為,法官及檢察官都應透過公開的評鑑來達到監督,這項結果或許可以給司法院推動法官評鑑更大的信心,不再是法官評鑑為毒蛇猛獸,而能以平常心看待這項司⋯⋯
王時思執行長
第 22 期
檢察官角色有欠明確,功能未能發揮,起訴裁量不受信賴 一、應釐清檢察官角色定位,並要求檢察官全程蒞庭 關於檢察官在法庭中的角色,有52%的受訪者認為檢察官是原告,也就是認為檢察官代表國家進行犯罪之追訴,⋯⋯
范曉玲律師
第 22 期
警察機關不受信賴,人民只有「自求多福」? 超過八成的受訪者知道「被警察逮捕時,有保持緘默的權利」,七成八的受訪者知道「在警局接受偵訊時,有要求律師在場的權利」,但弔詭的是,雖然絕大多數受訪者皆知悉刑⋯⋯
范曉玲律師
第 22 期
依據刑事訴訟第三十一條第一項,最輕本刑三年以上,內亂外患案件,以及被告有智能障礙等情形,被告未選任辯護人者,在審判中法院必須為他指定公設辯護人,這就是所謂的「強制辯護」,目的在於保障被告在審判程序中⋯⋯
詹文凱律師
第 22 期
八十八年七月所召開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中,法務部不只在實質的刑事訴訟制度變革的討論中力排眾議,連位置怎麼坐?怎麼改?這個相對不大的問題上,也本著一貫作風。 法務部蔡碧玉副司長說:不知道這問題為何成為圖⋯⋯
張炳煌律師
第 22 期
前言: 個案系列報導是從21期增闢的新單元,刊出後受到讀者頗大的迴響,有人訝異的問:「這些都是真的案例嗎?」儘管這些案例的情境、對話有些看起萍令人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必須說明,它們都是編輯小組——訪談、記⋯⋯
編輯部
第 22 期
個案四:無法挽回的傷害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 ♦地點:板橋地檢署 ♦案由:約會強暴 ♦不當處簡述:檢察官問案態度差、用拘票強制拘提被害人開庭 被告是被害人的上司,當時熱烈的追求被害人,被害人在男未婚、女未嫁⋯⋯
編輯部
第 22 期
十八調單位爲偵辦前交通部長秘書駱志豪涉嫌洩密案,除已將駱志豪收押外,另外値得關注的部份尙有檢調單位以「證人」之名義約談記者,同時卻對記者辦公處所及住宅進行搜索。由於約談及搜索行動之過程及其正當性廣泛⋯⋯
謝佳伯律師
第 22 期
我們要特別謝謝中國時報的記者陳如嬌小姐,以媒體工作者的身分,鉅細靡遺地揭露檢調體系每天都在搬弄的「榨取口供」恐怖劇。 講老實話,司法警察或檢察官也不都是那麼「壞」的人;他們只不過想把手上的案子給辦到⋯⋯